【传统技艺】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钟彦鹏
2019-08-16 14:07
钟彦鹏,男,汉族,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钟彦鹏,1951年出生于龙南县里仁镇上游村。16岁时,他开始学习传统木工技艺,承接围屋、祠堂的维修至今。
守护围屋,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钟彦鹏作为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榜上有名,作为这一类别的国字号传承人。
数百年来,赣南围屋作为客家民居的母体,是一种把家、堡、祠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围合型、防御性传统民居建筑。如今,赣南现存的明清围屋有536处,其中龙南就占了376处,占全部围屋的70%多。
龙南境内保存的客家围屋,基本涵盖了客家围屋的所有建筑样式。其中客家方型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属全国之最。龙南也藉此获得了“中国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中国围屋之乡”等称呼。
龙南客家围屋因在形式上的别具一格,在防御体系的独具匠心,在构造艺术方面的超凡脱俗,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2012年,以龙南围屋为典型代表的赣南客家围屋,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4年,围屋营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数十年来,凭借一身围屋营造传统技艺的绝活,钟彦鹏维修过关西镇的关西新围,东江乡的莺龙围,里仁镇的猫柜围、栗园围、鸳鸯厅,桃江乡的龙光围,杨村镇的燕冀围和乌石围等10多处围屋、祠堂。
钟彦鹏告诉记者:“每一座客家围屋的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烙印与脉络。”由此,维修前,要到历史的背景中寻找答案,维修的过程繁琐、耗时,必定考验一个人的执著与匠心。这些年,凡是经手维修的每一座围屋,他都力求恢复原貌,以传统的工匠营造标准修缮。每一次施工,他都按照传统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进行。如维修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配方:上好的石灰、黄泥、沙石是主料,加入精确比例的红糖、蛋清、糯米浆等混合均匀,每天浇水发酵。15天后,将大小均匀的鹅卵石拌入其中,再配以熬制好的桐油,一道完美的三合土材料才算制作完成,此时需得立马夯筑,这样筑成的围屋墙体,若铜墙铁壁,纵使时光流转,坚固且耐用。
数十年来,钟彦鹏融木工和泥水为一体,掌握了卯榫、斗拱、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传统的围屋营造技艺,既修旧如旧,又推陈出新,成为围屋营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