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30年前,出生在与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毗邻的乌湾19岁苗族女青年杨芳,靠着天资聪颖和娴熟的蜡画技艺应邀赴香港三联书店点蜡献艺,赢得了海外艺术家的赞赏,当年的“蜡花小姐”,如今已注册成立了排倒莫蜡染公司。一直以来,杨芳都把传承和交流展示苗族蜡染文化,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并在蜡染产业路上逐步成长。2010年获得农业部人事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手绣制作五级从业资格证书。2011年她曾到法国巴黎参加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现场蜡染制作展示,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的亲切接见和国外友人的好评。

“家家户户有染缸,妇女人人会点蜡”。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集居县,当地苗族世代有着制作蜡染布艺的传统,苗族女同胞凭自己的爱好、凭自己的聪明,在包好浆的画布上用铜片画图,是个技术活儿,但在心灵手巧的苗家女子手中,却能变幻出无穷的风采。在长年的勾画创作中,拿到一块白布,创作者已对即将勾勒的图案了然于胸,动物花草的构图,民族图腾的组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构思和画作,每一次创作都能有截然不同风格,所有作品绝无复制品,这就是苗族蜡染之精奇独特之处。

杨芳只读过几年书,并没有多少绘画基础,全靠从长辈那耳濡目染的学习经验,由于聪明好学,15岁时就以亲手制作的一套盛装,远近闻名,成为了苗女们学习的标杆。在80年代,蜡染是苗族妇女自制自赏自用品,作商品者不多,随着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国内外对蜡染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见识面广,经济意识较浓的杨芳则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号召和动员蜡染能手们,在自己的带领下,2004年创办了“丹寨县扬武乡蜡染专业合作社”,并把自己从大山深处移民到扬武镇区,用自己房屋作为专业合作社使用,建立集培训、交流、展览和观光为一体的“蜡染民间艺术博物馆”。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会员们的收入逐步增加。

能不能赚钱,关键靠个人。在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杨芳并不满足现状,想到的是更多的苗族同胞,更多的人力资源,致力充分利用自己资源赢得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苗族同胞脱贫致富,2014年9月,杨芳在产业规模上作进一步尝试,排倒莫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排倒莫蜡染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目前拥有固定员工46人,同时采取“公司订单+农户”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农闲时间从事蜡染加工,采取订单收购,辐射带动农村妇女300余人,撬动蜡染产业商业化良性发展,现在公司年收入200余万元,带动300余户年增收1000余元。2006年苗族蜡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芳成了非遗传承人。她使蜡染技艺从民族自产自销向商业化转变。

杨芳不仅从事蜡染产业的发展,而且重视蜡染文化产业文化的传播,曾在扬武民族中学特长班任教3年,由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多次受邀参加蜡染文化培训班技能任教,把自己的精妙技艺,通过文化传习活动,广泛传授,让朵朵“蜡花”,在一个个新兴的舞台上灿烂绽放。

杨芳说:“黔东南苗族为什么称自己为“嘎闹”,也就是“鸟的民族”意思。

传说苗族先祖叫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蝴蝶不会孵化,便请来叫吉羽鸟的神鸟帮助孵化。吉羽鸟孵了三年,终于孵化出包括姜央、雷公、水牛、大象、老虎、娱蚣等十二种生灵。从此,才有了宇宙和万物、人类。于是,吉羽鸟成了苗族的神鸟,成了苗族蜡染和刺绣的主要图案。”

杨芳激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苗家蜡染女子,从12岁就开始跟长辈学蜡染技艺,1986年到香港表演蜡染技艺,上香港亚洲电视台并获得了个雅号叫“蜡花小姐”,现在我的品牌就叫“蜡花小姐”。

2000年起,我在家乡的丹寨县民族中学教特长班蜡染技艺, 2004年成立了丹寨县农民民间蜡染协会,现在叫丹寨县排倒莫蜡染专业合作社。虽然现在我注册了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但营运主要为“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

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主要依托当地学校和合作社来的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这次来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民间艺术也要创意创新,未来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今年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打头阵的这件《百鸟林》,出自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再设计”,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牵手丹寨蜡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芳等人,以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四种非遗元素,营造了一个非遗传统手工艺的鸟林天堂。

上一篇:【传统技艺】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吾吉阿西木·吾舒尔(胡加西木·吾守尔)

下一篇:【传统技艺】 苗族蜡染(国家级)传承人: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