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泥塑(苗族泥哨)(国家级)传承人:王登书
2019-08-13 14:22
王登书,男,苗族,泥塑(苗族泥哨)传承人。
王登书,上世纪80年代拜师学艺,传承脉络清晰真实,从艺经历已逾超过30年。全面熟悉掌握了当地苗族烧土泥哨的创作要领和生产技能,能在民间古老艺术自由、随便、不拘一格的基本精神引导下,不断创作出新颖可爱的苗族风格的花泥哨。历年授徒已出师者多名,现仍在积极传艺。对该项目的宣传与普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在当地同行中拥有很高的声望,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同意推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王登书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有名的泥哨制作艺人。几坨泥巴,在他手上搓搓捏捏,不一会儿,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基本成形,再经过煅烧、上色涂油,一个个能够吹奏的泥哨就做好了。在泥哨制作的路上,王登书一走就是30多年。
情有独钟,与泥巴结缘
王登书是土生土长的黄平人,最初学的是农民画。1985年,王登书刚满20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目睹了黄平泥哨创始人吴国清制作泥哨的精彩过程,深深为之着迷,便师从吴国清,学上了泥哨工艺。
黄平泥哨是以当地黄泥为原料,根据创作者的艺术构想,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开哨后烧制,用水粉颜料画上精美的图案,最后刷上清漆,使之光滑油亮。造型以动物形象为主,多达百余种,色彩饱满,对比强烈。
上世纪90年代,因泥哨销量低、收入少,很多人放弃学习南下打工,而王登书却凭着爱好坚持了下来。那个时期,很多民间艺术家认为黄平泥哨被边缘化了。为使泥哨技艺更好地被传承,当地政府在飞云洞景区为泥哨艺人免费提供工作场所,通过游客购物,增加收入。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王登书说。如今,和王登书一样,吴国清的儿子吴天,还有陈玉魁、唐文敏、潘昌国等一批传承人坚持把黄平泥哨手艺继承了下来。
艺术宝贝,“泥巴”进了创意园
“学习泥哨制作是个苦差事,大多数人学半个月就退缩了。”王登书说,从十二生肖图案到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其精致的造型和繁复的制作工序对于艺人来说是巨大的考验。泥哨捏制,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成夸张的艺术风格,要把手艺学到家实属不易。而要保证泥哨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回气孔是关键,只有不断摸索、反复试验才能掌握技巧。
王登书的泥哨作品做工精细,色彩恰到好处,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组织手艺人参与各类民间工艺和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2006年,王登书获得“贵州名匠”的称号,同时,他也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他的手艺及泥哨成功走进贵阳多彩贵州创意园内,每天展示给游客们。
“泥巴”宝贝出国 获得点赞
2012年4月,王登书带着作品前往澳门参加“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澳门”活动,说起那次经历,他滔滔不绝。“我带去了390个泥哨,观展的人非常感兴趣,几乎销售一空。”现场,王登书还收了两个澳门徒弟,他们跟着学做了一整天的泥哨。
从事世界民间美术研究的法国专家吉莱姆夫妇,曾专程来黄平把泥哨带回法国展出,观众观后称之为“绝妙之作”。
王登书说,因为省内外的泥哨订单不断,黄平制作泥哨的十多个手艺人常常一年四季忙个不停,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