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据《苗族古歌》记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境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锡绣服饰是剑河县境内最为独特的一种苗绣,已流传五六百年,其特征是使用金属“锡”来完成一件刺绣品。2006年,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女三九就是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走进剑河县革东镇龙女三九的锡绣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绣片、黝黑的染布、古老的纺车和织布机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锡绣片有前片和后片,分为钉耙纹、水涡纹、架桥纹、纺纱纹等不同花纹图案。”龙女三九介绍说,锡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发现与它一样的刺绣方式。

龙女三九出生的展留村,就坐落在剑河县南寨镇的群山之巅。从六七岁开始,她就跟母亲和寨子里的老人们学习锡绣、纺织、古歌等。

“我可以两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绣花。小时候,我没有机会读书,唯一的爱好就是做锡绣。”龙女三九说,她从8岁时开始跟母亲学绣花,12岁时,她正式学习了全套的女红技艺。

“绣花和种田一样重要,不绣花就没漂亮衣服穿,不种田就没饭吃。过去,苗家女孩子不会绣花,就没有男人爱,就会嫁不出去。”龙女三九说,她17岁就学会了制作衣服。“刚开始时,是模仿妈妈的做法制作衣服,后来再看看外婆制作的衣服,对比下来,感觉还是按照外婆做的漂亮。”

传统苗族锡绣色彩对比强烈、和谐,几何纹样运用巧妙,抽象与具象完美结合,独特而神秘。近年来,被日、英、美、法、荷等国家的收藏爱好者竞相收藏。

据龙女三九介绍,锡绣工序要从织布开始,经历染布、缝纫、绣花等步骤。仅染布就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经过很多道工艺的熬制、捶打和晾晒后,才能使布料变成有金属光的颜色;在布料上打底花,用4种暗色的线绣图,因为针脚非常细小,错一针,出来的图案就面目全非,所以,绣一片衣袖上的底花最快也要一个月;在底花上上锡,工艺十分复杂,要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绣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细锡丝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十分考验手力、眼力。因此,制作一身衣服,最快也要一年的时间。

由于锡很软,要想剪成均匀的锡线可不容易,一般锡线有1毫米已经是佳品,最细的可以达到0.5毫米。如今,如果还能看到用如此之细的锡线制作的锡绣制品,一般都是流传了两代人以上的珍品。

过去,龙女三九一直在家里做女红。后来,省、州有刺绣比赛,她去参加了,结果拿了不少大奖。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来找她绣花,口碑慢慢地传开来。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有个北京人专门来找她买衣服,花了1.8万元的高价买走了一套锡绣服装。

30多年的锡绣技艺凝聚在指尖,如今,龙女三九专门做起了锡绣绣片制品,开办了一个锡绣工作室,无论尺寸多大的锡绣绣片都可以做。随着外面的订单越来越多,她将订单分给村里的绣娘们一起做。最小尺寸的锡绣绣片,每张也要卖到600元。而龙女三九制作的一幅10平方厘米的锡绣作品,就可以卖到1800元。

如今,龙女三九还收了五六十名年轻的学生学习锡绣,她的女儿和儿媳空闲时也在绣锡绣。她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建成全县第一个私人锡绣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锡绣的精湛工艺,同时也让更多的妇女可以有地方学习锡绣技艺。

“只要有人想学习,我就愿意义务教,毫无保留地将老人们传给我们的锡绣技艺继续传承下去。”龙女三九说。

上一篇:【传统美术】包头剪纸(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 “望江挑花”(国家级)传承人:王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