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包头剪纸

【类别】:传统美术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保护单位】: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

【项目简介】:

包头剪纸是一种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续,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包头民间剪纸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

包头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及其周边地区。 
  多民族聚居的包头及周边地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与风俗人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传统。传统的包头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风格特征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包头民间最为普及的装饰艺术,包头剪纸经过几代艺人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手法,作品的构思独出心裁,给人以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包头剪纸的题材有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以各种形式多变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为多,又以带有“十”字符号的动物以及“老鼠爬杆”、“蒙人骑骆驼”、“骑马扛枪”等最具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都市文明的发展,作为历史文化产物的包头民间剪纸面临着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包头剪纸“连根拔起也就300来年,但是它的真正的根可不止300来年”。从走西口到建设包钢一直到现在,包头是一个全国各地人口移民而成的地区。包头剪纸最初主要来源于晋陕,所以,包头剪纸体现的原来的根就是晋陕地区的特色。

就包头剪纸的艺术现状来看,包头吃的是第二碗饭。从晋陕传承过来的文化,进入包头当地人的生活以后才有了包头的剪纸艺术。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召湾镇、西壕口镇等地的汉墓中都出土有用金箔剪制的各种动物形的贴饰,这些贴饰虽然不是用纸剪成,但一样是人类共有的洞穿意识的延续。因此,包头剪纸最早应该是在2000年前,或许要更早些,但是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所以一切还有待探寻。

包头剪纸从内容上来讲,随着社会时空的变化,剪纸虽然仍然有原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的意思,但是这个生活不再是农业时代的生活,也不再是工业时代的生活,而是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它反映的内容改变很多,原有的艺术形式肯定也要出新。比如剪纸原有的九宫格、米字格等已经反映不了现在的生活,因此求助于刻刀来刻纸,这就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包头的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有着漫长又复杂多样的传承渠道,但它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周边的地域互相影响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头民间剪纸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图腾符号化的民间剪纸,如包头各地都有的《动物十字纹》、《拉手娃娃》,麻池镇的《鹰》、《回头鹿》等,这些符号有的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也有仰韶文化中典型的生育崇拜的图形符号的遗存,如麻池镇剪纸《蛙》与《碗里卧鱼》等,明显地体现出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哲学观念;还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符号化传统民间剪纸,如包头市区和麻池镇等地流传的《狮顶灯》、《壶里藏花》、东园乡的民间剪纸《猴子钓鱼》、土右旗的《老鼠舔灯盏》、达茂旗的《龙吃鱼》等,这些剪纸在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主宰的前提下,暗含着族群与文化的流动、部族征战与民族的融合,也体现了萨满教、佛教不同程度的宗教影响;更有表现蒙汉文化结合的活态民俗事象剪纸,如萨拉齐的《蒙人骑骆驼》、麻池镇的《十二圆锁花》、各色《云头花》、《喜花》等等。

包头剪纸曾在国际、国内的剪纸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包头市剪纸艺术家到美国、俄罗斯、阿联酋、德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讲学、展览、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动近50多场次,剪纸原创作品在国内外举办的大赛中获得大奖200多项,许多剪纸精品被国内外各类机构或个人收藏。仅“四姐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就达300多幅。一些名家作品在北京等地区均有展出和销售。

2010年,“包头剪纸”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

上一篇:【传统美术】 藏族唐卡(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国家级)传承人:米玛次仁

下一篇:【传统技艺】 锡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龙女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