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国家级)传承人:嘎德(嘎玛德来)
2019-08-13 10:34
嘎德(嘎玛德来),男,藏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人,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嘎玛德勒从5岁开始学习藏文,8岁时开始学习画唐卡,老师是他的舅舅贡布多吉和他的父亲西热洛桑,舅舅主要教他《造像度量经》中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比例、尺寸,父亲则教他如何画线条和涂色。他热爱绘画,又很有天赋,经常是一边干农活一边学画唐卡:在耕地时想着比例关系,在放牛时想着如何画线条,在割草时脑子里都是如何涂色。慢慢的他已经能把《造像度量经》全部背下来,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在画唐卡时,就严格按照书上要求的比例,放大或者缩小,非常准确。
那时没有电灯,学画唐卡要抓紧白天的时间多画,到晚上只能借着月光,或者点牛粪的火光,甚至一手拿着点燃的香,猛吹一口气,借着突然一亮的香火,赶快画几笔;没有纸,他就在木板上练画。十几岁时,嘎玛德勒就已经跟着师傅去外地的寺庙,参与壁画的创作。几年下来,他已经走遍包括甘孜、玉树在内的整个藏族聚集区。
16岁时,嘎玛德勒终于出师。他的第一件独立完成的作品是为青海囊谦一座寺庙画的壁画,主题是弥勒佛的身世故事,一整面墙一共画了九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第一副独立完成的唐卡作品画的是文殊菩萨。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嘎玛德勒渐渐小有名气,同年获得唐卡画家堪布学位。
那时,嘎玛德勒的绘画技艺已经非常纯熟,对主家提出的各种主题要求都得心应手,而且他的作品没有定价,对方愿意给多少就收多少。对他来说,绘画不仅仅是谋生手段,他的作品也不是商品,他把绘画当做自己生命和信仰的寄托。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大量的寺庙、佛像和经书被毁,当时村里制作佛像的工匠也都开始改做农具。唐卡艺术也随之遭到破坏,社会大形势也不允许他再画唐卡,嘎玛德勒把自家祖传的一部《造像度量经》藏起来,每日参加农牧劳动。那些年,嘎玛德勒不得不先后从事教师、公社组长、生产队队长、兽医防疫员等职业。在乡民办小学,他教了十几年的书;又当了几年的业余兽医,给牲畜看病。只在深夜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偷偷地拿起画笔画唐卡,如此技艺才没有生疏。
直到1979年,嘎玛德勒才又重新光明正大地画唐卡,刚开始时他画一小幅唐卡只要1元钱,但是市场价格上涨很快,到了80年代他的唐卡很快就涨到300元,现在则是十几万元。但是和市场追捧相比,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徒弟。
1980 年,嘎玛德勒收了第一个徒弟,那时他生病卧床在家,他的外甥格来绕吉来看他,就开始跟他学画。后来,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家里的亲戚、村里的邻居,乡里的、市里的,外地的,都来找他学画。目前,嘎玛德勒已经收徒400多人,其中包括蒙古族、汉族的学生,甚至有在大学任教的老师。
除了自己创作唐卡,嘎玛德勒大师还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总结、提炼了嘎玛嘎赤画派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知识,2004年,撰写出版了《佛像底线祖传技法》一书,为保护和发扬唐卡艺术作出巨大贡献。
嘎德(嘎玛德来),从事本手艺已有60余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噶玛嘎赤绘画流派的传统技艺,而且技艺精湛,画风独特,成为噶玛嘎赤画派的泰斗级人物,师承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作品和事迹先后获得了多项省级殊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艺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唐卡艺术人才,在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年,嘎玛德勒被评选为西藏“十大民间艺人”之一。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