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兰衡.jpeg

兰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省级传承人。

兰衡2.jpeg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兰衡3.jpeg

兰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省级传承人,全面继承了“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表演技艺。除了能够形神兼备地表演“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的全部套路,同时还能够表演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各种形式的舞段。在表演中情绪饱满、神情生动,舞蹈动作充满张力,内在气韵贯通;形成了古老原始和粗犷质朴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独特的舞蹈技艺特点。同时,兰衡也积极地组织传授学习、排练“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指导和组织团队在各类比赛展演荣获奖项;他还能够著书写作,编写教材,在理论上对该舞种加以提炼总结,在这种教学场合传承该舞种,因他而受教的学生逾千人,从而在同样掌握该技艺的民间艺人群体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兰衡4.jpeg

2017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定县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据了解,早在2006年,贵定小花苗的《鼓龙鼓虎—长衫龙》原生态舞蹈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的演出中,《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表演分为两部分:舞台上是一组四人舞,而台下则是一组年轻人的群舞。舞台上表演的人之中便有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兰衡。

“宋代,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哭几日绝食而死’。人们以《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舞蹈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说到“长衫龙”,兰衡便停不下来,兴起时还不自觉扬了扬手里的芦笙。

“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身穿黑色长衫,头顶龙面斗角图腾、插野鸡翎,口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粗长芦笙管,这便是《鼓龙鼓虎—长衫龙》表演时的装束。生长于贵定的兰衡在父辈的教导下,4岁就会吹芦笙,8岁时就会跳《鼓龙鼓虎—长衫龙》。

“我已经跳了三十多年了,对于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我很乐意传授给学生们。”兰衡告诉记者,贵定县正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他也在贵定县新铺中学教学生跳《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

伴随流畅的芦笙旋律,银饰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出悦耳的叮当声,《龙斗角》《吐水》《出洞》等舞蹈,韵味古朴、感情真挚、刚健柔韧。看似容易,学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兰衡告诉记者,他带的一届学生有两百多人,但是能一直坚持并且跳得不错的有二三十人。

“有这些人我觉得很好了,慢慢的,会有更多的人学会‘长衫龙’,看到‘长衫龙’能够后继有人,我很欣慰。”兰衡看着不远处年轻的“长衫龙”舞蹈表演者,笑着说到。

长衫龙是贵定县苗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芦笙舞蹈,过去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如今每逢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跳月等传统民族活动都能看到长衫龙的身影,因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学者誉为“东方探戈”,于2006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民俗】 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国家级)传承人:次央

下一篇:【传统舞蹈】 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黄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