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阆中市

  【保护单位】: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阆中丝毯编织技艺始于明朝。明著名学者郭子章所著《蚕论》记载“经浙至川,阆中蚕桑最盛”。1924年阆中“莲花牌”生丝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行业的兴盛,明清以来,家庭作坊林立,尤以城南一街最多,百姓称为“机房街”,其名沿用至今。

阆中丝毯选用上等生丝为原材料,经缫丝、染色、制图、编织、片剪、整修、清洗等七大步骤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作品每米丝线道数可达一千余根,每平方米缠绕打结点达上百万个,所有经纬线缠绕打结全用手工完成,耗时极长,精细度极高,一个熟练技工一年时间也仅能编织两平方米的丝毯。

▲丝毯作品“鶴骨松筋”

技艺

阆中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丝毯编织全流程技艺,一些在国内外早已消失的绝技在这里得以良好传承。“片剪饰花”绝技是以剪刀为工具,采取开、片、剪、投等技法,使平面的图案呈现浮雕感,让静态图案具有动态视觉效果。还有“织活图”绝技,织造者不点画座标和色谱,仅观察图画原作,靠自身对图画的鉴赏和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原图颜色层次变化渐进完全靠丝线来表现,作品大小、神韵皆成于心、眼、手的高度协调统一,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故“每作百幅而无一尽同”,孰优孰劣,各持己见。

▲“织女”正在编织120道丝毯

在过去,丝毯编织都是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各作坊都采用相同的技艺和工艺流程,但各家的图案和色彩是传家之宝。有的作坊擅织花卉,有的钟情于山水,还有的只编织佛像,各作坊谨守自家传统图案,遵循互不盗图的行规,以父传子,母传女,人走图留的传统模式进行传承。上世纪七十年代,阆中成立地毯厂,聘请民间老艺人开展传承授徒活动,改变了数百年不变的传承模式,让更多的人进入丝毯编织行业,到九十年代阆中从事丝毯编织的人数达上万之众,1993年《人民日报》刊文“万人工厂无围墙”记录了当时盛况。阆中丝毯图案精美、颜色淡雅,质地细密,毯身柔软挺实,有不变形不褪色防虫防水诸多优点。特别是它利用蚕丝的光泽和织造时的统一方向性,使丝毯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光泽变化,由左即右,由远即近,像亲临一场近景魔术,光彩四溢,十分梦幻。加之其用料讲究,工艺繁复,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工艺水平,代表了丝毯编织的最高成就,长期以来都是达官贵人的专享奢侈品,民间多有收藏和传世。

近三十年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中国驰名商标” 等荣誉,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片剪皇后”,“东方软浮雕”,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发达国家,其技艺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很明显,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从业者逐渐流失与衰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下。因为主要是手工编织,因此,每天能够完成的编织面积非常之小,而从业者每天的收入也并不高,除了少量对手工丝毯的确怀着深厚情感,并且具备熟练技能的四五十岁中年妇女还在坚持从事丝毯编织外,这项技艺对于年轻人而言显然是缺乏吸引力。没有新生源泉补充到丝毯编织队伍里面,无疑会危及阆中丝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其实也是当前国内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窘境。保护非遗传承人显然已经是一项重要事业。

首先,政府资助扶持应该是保护非遗传承人的首要环节。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发挥了主导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工作,2007年6月9日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26名;2008年2月15日又公布了第二批的代表性传承人551名。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郑重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法规的实施执行上有效地加大了保护传承人的力度。然而这些对于传承人在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虽具有一定的作用,却也十分有限,一些没有被评上国家级的项目显然就不能惠及。中国作为多民族文化大国,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民间,它们中还有很大一部分默默无闻,不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因此,当地政府无疑应该担当起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其次,作为非遗企业也应该着力提高手工艺人的待遇水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显然是十分稀缺的劳动技术,与一般的普通劳动应该有着一定区别,能够从事非遗技艺的熟练手艺人本身就十分稀少,而且他们的手工技艺通常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才能掌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水准,非常人能轻易掌握,因此,作为生产企业也应该尽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报酬。

最后,社会应该形成尊重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氛围。非遗传承人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载体,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古老根脉与深厚情愫,保存着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社会各界都应该形成尊重与保护传承人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传统技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 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