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保护单位】: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简介】:

芒筒芦笙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簧管和声吹奏乐器, 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芒筒和芦笙是两种不同乐器的搭配,是在芦笙音乐以高音为主的基础上配上芒筒的低音调而成的,目的是增强芦笙音乐的厚重感,旋律强烈,声音宏亮,感召力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是远近闻名的“苗族芒筒芦笙”之乡,芒筒芦笙是丹寨县各族同胞在传统节日中的主要表演乐器,丹寨的芒筒芦笙演奏方式独特,是将芒筒与芦笙一同吹奏,且旋律、曲调多样,声音高亢激昂,颇具震撼力,这是其他苗族地区少有的。

贵州丹寨的芒筒芦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从汉唐时期流传至今。丹寨芦笙的制作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2006年5月和2008年6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和苗族芒筒芦笙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是远近闻名的“苗族芒筒芦笙”之乡,芒筒芦笙是丹寨县各族同胞在传统节日中的主要表演乐器,丹寨的芒筒芦笙演奏方式独特,是将芒筒与芦笙一同吹奏,且旋律、曲调多样,声音高亢激昂,颇具震撼力,这是其他苗族地区少有的。

贵州丹寨的芒筒芦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从汉唐时期流传至今。丹寨芦笙的制作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2006年5月和2008年6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和苗族芒筒芦笙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 定州缂丝代表性传承人:王嘉良、王建江、王鹏魏

下一篇:【传统音乐】 布依族勒尤(国家级)(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