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定州缂丝(国家级)(河北省)
2019-05-29 09:32
定州缂丝,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皇家御用,中华传统手工艺。宋代是历史上缂丝艺术品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定州缂丝著称于世。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可是宋金之战后,北宋与南宋交更替,政治和经济中心也随之战略南移到临安,缂丝也由发源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人言“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不过在宋以后,由于定州地处战略咽喉之地,经常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中心地带,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民间手工业尤其是缂丝这种复杂的手工艺术逐渐衰败,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少直至濒危状态,再后来,缂丝这一民间古老独特的艺术就再定州渐渐失传了。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宋代缂丝最富盛名,当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定州缂丝”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宋史料庄绰《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定州缂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缂丝的编制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从庄绰《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来看,定州缂丝的织造工具是一台简单的平纹织机,然后有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前,艺人先“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即:描稿,就是把稿本放在经线下面,在经线上勾勒稿本轮廓,透过经线按画样织造。然后“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即: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完之后因为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状,故“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定州缂丝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美誉。作为丝织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的织造技法是手工时代极致的体现。
历史考证记载,河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河北人文学者梁勇经过多年的研究认定,在古代丝绸之路上,11世纪世界上最富庶的东方大国宋朝供给世界最富丽、最精绝的丝纺织品就是“定州缂丝”。虽说缂丝起源于定州,但是自南宋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以后至今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目前定州缂丝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已将至濒临断绝,现如今仅在定州古城区崇文街思本堂缂丝艺术馆和赵村乡附近还有制作缂丝的艺人。为了使更多的定州人们去了解起源于家乡的古老文化产品,去认识缂丝的独特魅力,定州缂丝传习所以承继缂丝艺术、弘扬华夏文明为己任特地从苏州聘请国家级缂丝大师到定州来进行缂丝教学,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缂丝,使缂丝这门古老的艺术能传承下去。
北宋哲宗年间,苏东坡出任定州太守。虽然时间不长,可是却给定州的后人留下了好多宝贵的财富,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坡双槐、定州秧歌、雪浪石、还有中山松醪酒。苏东坡爱饮松醪酒,他根据定州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所以苏东坡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
后来,苏东坡作《中山松醪赋》,赞美松醪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其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
而另外一件让定州人引起为荣的事情就是定州缂丝,缂丝在宋代发展到高度繁荣,涌现出了一批以沈子蕃为代表的缂丝名匠,沈子蕃一生虽然佳作无数,《梅雀图》等缂丝作品更是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但是身为定州人的沈子蕃没有织出源于定州的《中山松醪赋》,这不能不说是所有定州人的一大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定州的缂丝从业人员决定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从辽宁博物馆里找到苏轼所写的《中山松醪赋》真迹,通过对影印件进行画样来确定画稿,从准备到缂织完成共计一年的时间。前期准备包括描稿、配线等将近两个月,缂织过程达十个月。成品净尺寸长2.05米,宽34公分,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缂丝大师王昌江用他精湛的缂丝手艺,完美的织出了苏轼这一伟大作品,充分体现了原作的神采。技法使用平缂、搭梭、勾缂、子母经、结。并使用水墨缂法,缂丝晕色法表现笔锋的变换。
缂丝,因为创于定州,又称“定州缂丝”,也称作“刻丝”或“尅丝”。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与云锦合称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
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缂丝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州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繁荣之地,是中国缂丝的发祥地。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北宋灭亡之后,定州艺人举家南迁苏州,成为苏州缂丝的鼻祖。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沈子蕃,系定州孟家庄人,他从小学艺,缂丝技艺非常高超,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其代表作世代珍藏。《花鸟图》、《梅雀图》分别藏于台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国之瑰宝。
缂丝制作的主要工具大体就是这些。其他还有诸如:撑样板、墨汁、胶水、绳子、铁丝、牛皮纸、梳子、尺子等。
缂丝工具
缂丝制作从无到有大大小小有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哪些工具呢?
1、硫酸纸。硫酸纸质地坚实、密致而稍微透明,具有对油脂和水的渗透抵抗力强,不透气,且湿强度大等特点,能防水、防潮、防油、杀菌、消毒。所以缂丝在描稿时大多采用硫酸纸作为手工描绘使用。
2、铅笔。缂丝描稿时一般先用铅笔在硫酸纸上描稿,这样便于作者修改手工描绘时错误的地方。
3、橡皮。修改用。
4、中性笔。铅笔描稿完成后,一般用中性笔再次勾勒一遍,加深缂丝稿件的轮廓,方便作者在经面上勾线。
5、毛笔。用以将描好的绘稿画在经面上。
6、经线。缂丝制作一般采用素色的生丝做经线。生丝比较坚韧,用作经面时容易固定,不易断。
7、纬线。纬线一般用有色的熟丝。“熟丝”的名字是取“煮熟”的意思,生丝到熟丝是一个精炼、脱胶、润滑的过程。
8、穿筘刀。穿筘时使用的工具,方便使经线在穿筘时从紧密的缝隙中穿过。
9、移筒。将经线缠绕在移线筒中,然后穿在梭子上。
10、梭子。缂丝制作的主要工具之一。缂丝制作就是以梭代笔,依靠这种舟形的小梭子,经过成千上万的穿梭编织成栩栩如生的画作。
11、拨子。缂丝制作的又一核心工具。梭子在经面中穿梭之后,通过拨子的拨动使经面更加紧凑。评判缂丝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缂丝制作过程中,作者使用拨子时力度的掌握。使用拨子的力度均匀是一位优秀的缂丝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
12、摇线机
13、镜子。缂丝作品具有两面如一的特点,所以缂丝制作过程中,艺人要不断通过经面下的镜子观察缂织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
14、缂丝机。最最重要的工具。
15、剪刀。缂丝制作最后一步修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