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麦秆剪贴(国家级)(黑龙江省)
2019-05-28 14:30
麦秆剪贴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秸剪贴”、“麦秆剪贴”。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技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贴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麦秸画工艺品,全国很多地区部有生产,以仙桃、哈尔滨、潮州、南阳、浦江和广西等地生产的较著名。
2014年12月3日,麦秆剪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源于明代中叶,当时的传统工艺从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每逢春麦收获季节,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也有用麦秆贴作为嫁妆饰物及扇芯等。
建国后,麦秆贴画的技艺有很大发展,从单一的平面剪贴发展到立体剪贴造型,如立体堆贴成金鱼、鸳鸯、锦鸡、熊猫等。并有以麦秆工艺制成花瓶的插花及书签。
麦秆剪贴是传统民间工艺品,流行于明清。善于创造的手艺人们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技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贴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
黑龙江麦秆剪贴画作为麦秆剪贴画的种类之一。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曾作为皇家贡品,在皇室贵族中赏析珍藏。
麦秆剪贴画的制作强调对细节的要求,一旦细节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由于制作精美,哈尔滨麦秆剪贴画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宾。1965年,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和夫人在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的陪同下,来哈尔滨工艺美术厂参观,麦秆剪贴画《素艳》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
麦秆剪贴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开,再进行熨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熨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