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皮影戏(龙江皮影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国家级)
2019-05-28 14:23
【名称】:皮影戏(龙江皮影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保护单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
【项目简介】:
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具备独立的演出形态、演出剧目、表演手段和传承谱系的皮影戏品种,号称黑龙江皮影戏的“江南派”。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是黑龙江省唯一专业的皮影戏演出团体。1959年国庆,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携《秃尾巴老李》应邀进京为全国群英会英模演出,又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得到极高赞誉。五十年前演出的《猪八戒背媳妇》在东北早已家喻户晓。剧团曾11次赴日本演出,并先后赴法国、韩国、新加坡、美国、瑞士、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地区演出传统剧目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随着社会变革,龙江皮影戏呈现出传承人急剧减少、观众萎缩的局面,急需保护传承。
皮影戏早在清朝时传入黑龙江省,如今深深扎根在黑土地上的龙江皮影戏与河北、湖南并称中国传统皮影戏“三大家”。12月5日下午,中新社记者在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欣赏到80后皮影戏演员对龙江这一古老剧种的演绎。
龙江皮影戏吸收了中国东北地方戏和民歌的营养,与河北、湖南的皮影戏相比,龙江皮影戏从唱腔到表演再到舞美布景设计,都有它的独特性,在中国皮影界独树一帜。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团长穆玉芹表示,正是由于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因此对演员的要求也格外严格。首先是针对手指灵活度的基础训练,之后才可以拿“影人”做脚上简单的动作,再练习“影人”走路、拍手以及搓手等动作。只有基本功娴熟,才可以参加剧目的排练。
2011年5月,龙江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从晚清时期开始在黑龙江兴盛的北方著名皮影戏剧种历经了多代人的传承。现年67岁的于九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龙江皮影戏艺术家,他16岁进入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学习皮影艺术,从那时开始,便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编剧、导演、表演、唱腔、制作皮影等一人多能,50多年风雨无阻。2005年退休后,他开发了动画人物皮影,并且还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系设立了工作室,该系的40余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已开始系统学习龙江皮影戏。于九文雕刻的皮影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展览中获大奖,并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于九文1993年入选《中国民间名人录》、1994年成功举办全省个人作品展。 “现在龙江皮影戏的社会效益大不如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件好事,如果我这一代不把龙江皮影戏发扬下去,那么这个戏种在下一代、下下代就可能名存实亡了。”于九文说。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