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沈阳市人民政府

景泰蓝珀晶画.jpeg

刘晶涛,女,锡伯族、1969年生,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珀晶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景泰蓝珀晶画创始人,创建了晶涛景泰蓝品牌。

景泰蓝珀晶画2.jpeg

刘晶涛传承祖辈精湛的景泰蓝手工技艺后,自创凤城市晶涛景泰蓝工艺品厂,开始研究创作景泰蓝珀晶画,成为辽宁省第一位省级景泰蓝工艺大师,她的公司也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辽宁省手工制品创业就业基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赓续不断做着贡献。

景泰蓝珀晶画3.jpeg

代表性作品《清明上河图》长13米,宽7.5米,添补了国内的大型珀晶画空白。2017年3月,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晶涛景泰蓝珀晶画作品四件作为“辽宁非遗”代表作品:《四季山水图》、《清明上河图》、《青山叠翠》、《金碧山水》。

景泰蓝珀晶画4.jpeg

她的画作作为具有丹东特色的传统工艺品被传递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景泰蓝工艺品的造型千变万化,惟一不变的是每只景泰蓝工艺品上那一抹动人心魄的蓝。这蓝色或浓或淡,或雅致或妖艳,如海水般带给人清凉,如蓝天般让人们遐想。

在丹东,一位如景泰蓝温婉的女士刘晶涛,将自己投身于这抹温润的蓝,她发明的景泰蓝珀晶画是脱胎于古老景泰蓝工艺的新发展,为传统的景泰蓝工艺美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景泰蓝珀晶画5.jpeg

作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珀晶画项目传承人,她的多幅作品在国家级赛事中获金、银奖。2009年刘晶涛荣获“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填补了丹东地区多年来没有省级美术工艺大师的空白。

2016年,刘晶涛创作的景泰蓝珀晶画《花开富贵》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20多年来,刘晶涛创作和参与指导设计的景泰蓝珀晶画作品已达万件,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民族工艺文化品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丹东凤城市河畔40号,临街的一栋楼3层一个房间,一位中年女士背窗俯身在一巨画案上,微眯着眼。

她手中饱含颜色的工具落在了巨大的木胎上,由重到轻之间,是渐变是色彩。之后,随着她手中工具或快或慢的变化,一幅花开富贵牡丹花的轮廓跃然而上,“最近我都创作古典题材的作品,我喜欢古朴典雅,意境幽深。”

这位女士是刘晶涛,一位中国北方的景泰蓝珀晶画工艺美术作品创作者,她的《清明上河图》、《旭日东升》、《青山常在水长流》、《五牛图》、《山居春色满人间》、《满庭春芳》、《君子之风》、《荣华富贵》等引来持续关注。

在同行看来,刘晶涛的景泰蓝珀晶画以一种理性的冷峻,从古老景泰蓝工艺中脱胎而出,进入一种更高精神层面的艺术思考。

“景泰蓝珀晶画是我永不终止的事业”

刘晶涛的工作室里,目光所及多是古典题材的景泰蓝珀晶画,牡丹的华贵,山水的清幽,君子的玉树临风,牛的温情无不触动观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她本人最喜欢的《梅兰竹菊》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惊艳世人的《清明上河图》则被放在了角落。

“从小就喜欢画画,是一种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刘晶涛觉得画画是一种天赋,这种天赋为她传承祖辈的景泰蓝技艺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晶涛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祖上是京城景泰蓝工艺作坊的名匠艺人,传承了宫廷景泰蓝制作工艺,我是第四代传人。”

刘晶涛没有死守传承,而是在传承基础上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发明了景泰蓝珀晶画制作工艺专利,创建了晶涛景泰蓝品牌,成为景泰蓝珀晶画的创始人。

刘晶涛的景泰蓝珀晶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它既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也可以作为绘画的一个新品种,具有工艺美术和绘画的双重属性。

“传统景泰蓝铜胎、立体、烧制;珀晶画木胎、平面、烘烤”,刘晶涛概括了两者的不同。“景泰蓝珀晶画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一般来讲一幅画需要经过设计、制图、绘图、、掐丝、点蓝、测水、烘干、磨砂、装裱、配框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不可能制作成优秀的作品。”

刘晶涛只字不谈从喜欢到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的一路艰辛,但只要提及自己创作的作品,她眼里的光亮如烟火,“景泰蓝珀晶画纯手工制作,永不褪色,每幅作品独一无二,画面平整光亮,色泽饱满妍丽,或是雍容华贵,或清雅灼灼,其夺目的独特魅力是其他画种无可比拟的。”

制作景泰蓝珀晶画的十几道工序中,最重要的是磨砂和点蓝。仅磨砂一项,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刘晶涛一直处于探索、失败、再探索的状态。因为不同的季节温度不同,不同温度也有不同的比例,如果处理不好,有的画磨砂一两年就爆裂了,更甚者有的磨砂面仅半个小时就爆裂了。这对人的意志是一种极大的消磨,“伴随着磨砂面的爆裂,那一刻,我的心碎了!”

矛盾撕扯中刘晶涛坚持下来,“想放弃时舍不得,它就像我的孩子,母亲怎么能和孩子分开”。

“女汉子是骨子里的,表面看不出来”

2017年8月,沈阳东北文博会现场一位身着咖啡色旗袍,面容温婉的女士置身于各色颜料之间,举手之间尽是优雅。熙攘的观者行至此不约而同放轻脚步,静静观看,时不时露出惊异之色。

忽然响起的掌声,将沉浸作画的女士拽出画境,她抬头对观者微微一笑。事后刘晶涛回想那一幕说,“那一刻我感觉人们不仅看懂了我画,也体会到了其中意境。”

刘晶涛喜欢穿旗袍,喜欢与古典有关的事物,她的自评却让人意外,“我就是女汉子,骨子里的,表面看不出。只要吃苦能干成的,没有我做不了的。”

刘晶涛女汉子性格在她创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4岁我接手家里制作景泰蓝的生意,当时只有4个人。工人基础差,图纸画得不好,做起来也粗糙,错误五花八门,画中的人物口眼歪斜,客户很不满意。”

她决定从自己做起,从图纸画线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画,在制作的时候,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检查,“挑毛病才能有提高”。

为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她拜师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徐荣初教授,学习油画、素描和工笔等技艺,此后每年都要到景德镇等地学习相关技术。

“到现在都觉得对不起孩子”,刘晶涛为了提高技艺外出学习一走就是很长时间,“对儿子照顾很少,小时候经常把他一个人锁家里。有一天他睡醒了找妈妈。院子里有冰,儿子光着小脚,把着门哭着等我回来。回家看到儿子,我的心啊。”提起这些刘晶涛哭了。

25年过去,刘晶涛创作、参与指导设计的景泰蓝珀晶画作品已达万件,其中最小只有啤酒瓶盖大小,最大的《旭日东升》长18米高9.5米,辽宁大剧院那幅长13米,高3.5米的《国色天香》亦出自刘晶涛及徒弟之手。

刘晶涛不喜欢称她大师,“我就是传承者,痴爱景泰蓝工艺。我是表现主义,喜欢很有力量的能够展现生命力的事物,我也是生命力极强的那种人。”

“今年不一定步子迈得多大,一定要稳”

细水流长中,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一个比一个精。最让刘晶涛满足的是她心心念念的研发中心大楼建成了,“这已经是我第八次搬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庭作坊式的工艺美术小厂,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重生。

用刘晶涛自己的话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便她成为大师后依然每天保持8小时的工作时间。工作之余,她四处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同时也没有放弃对传统技艺的钻研,她将中西方艺术融会贯通,探寻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她作品线条刚劲有力,手法行云流水,作品所展示的一切都是独特的,那流畅的金属丝线条,粗犷的天然彩釉,自然丰富的颜色,配上各种图案,每幅画都使人驻足观望,引人注目。刘晶涛最具代表性作品——《清明上河图》(长13米、宽7.5米),气势磅礴、工艺精湛,是她历时150余天设计制作出的艺术精品。

 丹东市晶涛景泰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上一篇:【民俗】 普乐虫八蜡庙高跷(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 铁片大鼓(市级)(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