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末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北塘飞钹,是北塘南庄渔民为庆祝丰收,结合了武术、戏曲及舞蹈动作而形成的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传承了400余年。北塘飞钹第三代传承人共有2人,王少平及其兄王少甫,他们小时候住在北塘西沟沿,1954年前后便跟随邻居学习北塘飞钹。在400余年的发展中,北塘飞钹保留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花会表演形式。在民国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初极为兴盛,形成了南部和东部两大队伍,节庆期间争先献艺,深受人们喜爱。

北塘飞钹起源于宗教佛事活动,也称作法鼓会。北塘是濒海村镇,人们海上谋生,冒风浪危险,多有不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年代,多祈求于神灵保佑。为此北塘建庙多座,供奉菩萨,佛事繁忙,形成了民间的佛事乐队,这是北塘飞钹花会的前身。随着佛事活动的增多,乐队扩大,佛教音乐广泛传播。在演奏中人们为祈求平安、丰收即兴起舞,逐渐形成了飞钹花会。从此飞钹走出了佛事范围,形成了民间花会,在节庆期间走上街头表演。

北塘飞钹是结合了武术、戏曲及舞蹈动作而形成的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飞钹表演时共有34人,其中飞钹22人,配镲10人,鼓手两人。表演者手持飞钹一双,边走边舞,队形变化多样,可组成多种图案。他们身着武生服装,都有较深的武术功底,在舞蹈中糅进了飞脚、撂叉、小翻、背剑、舞花等动作,整个表演整齐划一,舞姿简洁、庄重、典雅。手中的飞钹动作幅度大,一舞一击,发出的声音铿锵浑厚。北塘飞钹为乐器演奏和舞蹈相结合,交替表演、动静分明,时而高雅庄重,时而欢快激昂,这是北塘飞钹的一大特征。演奏的乐器如鼓、钹、铙、海笛、笙等都是佛事乐器,其中,飞钹直径为30厘米,重量约1公斤。此外,飞钹音乐也多含佛事音乐元素,曲调清平典雅、奇妙委婉,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虔诚。海笛音量很大,能传播全村镇。飞钹在高亢洪亮的大鼓伴奏下表演,鼓谱吸收了一些戏曲曲牌,文化内涵丰富。舞步吸收了武术元素,刚劲有力,节奏欢快,表现了北塘人不畏艰险,勇敢坚强的性格。

北塘飞钹为乐器演奏和舞蹈相结合,交替表演、动静分明,时而高雅庄重,时而欢快激昂,这是北塘飞钹的一大特征。此外,飞钹音乐也多含佛事音乐元素,曲调清平典雅、奇妙委婉,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虔诚。鼓谱吸收了一些戏曲曲牌,文化内涵丰富。舞步吸收了武术元素,刚劲有力,节奏欢快,表现了北塘人不畏艰险,勇敢坚强的性格。

上一篇:【传统音乐】 韩家墅上善道乐(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曲艺】 东于庄同乐花鼓(市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