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创始时间无考。明嘉靖间山东副使白茆人顾玉柱,已在其所立《行乐歌》碑中,以山歌形式叙事。明代冯梦龙编《山歌》10卷,收录有白茆山歌。所流传山歌,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组合唱等。近年又创新出一种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曾数次进京汇报演出。

白茆山歌发源于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源远流长,传唱千年,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讴歌生活、抒发情感的民间口头文化。

大约在4500多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族从北方迁徙定居在白茆的坞坵村,即今天的坞坵山位置。因此,白茆山歌也就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萌芽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白茆,至今还流传着汉相张良来白茆传授山歌的故事。“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一直流传的这首山歌,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管唐宋以来记载少,但是白茆山歌仍能为一些古籍所记载。如明代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七载:“(元)至二十四年(1364)冬,张士诚起兵,动用民夫十万开白茆塘,怨声载道。”这是至今我们能够落实的比较早的一首白茆山歌,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白茆山歌踏着吴地文明不断进步的步伐,自远古一路走来。明末清初文坛泰斗钱谦益晚年和柳如是隐居在白茆塘畔的红豆山庄,诗歌唱和,给白茆山歌更是增添了一分古俗风雅的色彩。至于冯梦龙辑录的《挂枝儿》《山歌》中,白茆山歌就已极为丰富了,如《砑光》《被席》《瞒娘》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历届政府精心培植,倾力弘扬,在白茆塘两岸曾组织举办过多次万人山歌对唱会,使白茆山歌生机日盛,声播日远。这一独特的民间遗风还曾12次上北京城,两进中南海,两出国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白茆山歌2.jpg

1995年9月,在苏州举行的“万川杯”江、浙、沪吴歌大赛中,白茆选派的著名歌手徐阿文、闵玉娟、沈建华、吕杏英、丁惠娟演唱的白茆山歌《传统篇》力挫群雄,一举夺魁,获得了最高奖——团体大奖;选派的少儿山歌队表演的《山歌里走出新一辈》获得了全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万川杯”组委会誉为“吴歌的希望,吴歌的未来”

白茆山歌.jpg

2002年6月,当地政府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9月又成功举办了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2006年,白茆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白茆山歌是吴地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和充沛的感情源泉。她蕴藏量极其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情歌等。

形式上不仅有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其中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和广泛,如劳动歌就有:种田歌、莳秧歌、车水歌、开河歌、张网歌、织布歌、绣花歌、采桑歌等十余种。

她曲调丰富多变,灵活柔丽,旋律典雅古朴,如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春调、三吆三环、划龙船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曲调,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吆三环”。该调旋律不仅音域宽、气息广,而且速度、调性都有着较大的变化以及多乐段的重复再现等多样组合,使山歌更具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六艺节”上,白茆山歌队演唱的“三吆三环”《白茆塘上好风光》,赢得了全场观众的一片热烈掌声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曲山歌悠扬起,谁家儿女不动情?从前朝古曲到今天的新翻杨柳枝,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代表作品:《叫我唱歌就唱歌》 《一把芝麻撒上天》 《贩桃郎》 《姐勒河滩汰菜心》 《俏情郎》 《白茆塘上好风光》 《摇起小船太湖走》《鹞子鹞子向南飞》 《喊日子》 《起妆摇》 《唱一声山歌稻发棵》《舂米歌》等,这既有田园劳动的呐喊,又有对人类爱情的宣泄,更有颂扬时代的赞歌。


上一篇:【传统音乐】 河阳山歌(国家级)

下一篇:【曲艺】昆曲·木偶昆曲(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