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草昆.jpg

“武义昆曲”曾名噪一时,培育了众多名角。明崇祯年间,流行在苏州昆山一带的昆曲传入金衢地区;得苏昆艺人传授,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流传到金华府所属各县。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武义草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较为初始的一支,清咸丰前已很盛行,辛亥革命后,仅“武义昆曲”得以保留,成为昆腔流传在金华的惟一一脉,绵延传承至今已达一百多年。据俞源村《俞氏宗谱》、《武义县志》等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俞源村成立昆曲唱戏班,后演变为“永乐会”锣鼓班、继承会。清光绪十年(1884),岭下汤村成立太和会昆剧坐唱班。宣统元年(1909),陶村成立儒琴堂昆剧坐唱班,后易名为翕如堂、民生乐社。解放后,民生乐社坚持演出,1955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宣平昆剧团,1958年,改为武义昆剧团,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个昆曲剧团之一。武义昆剧团的许多剧目,曾被其他剧种争相借鉴模仿。婺剧名作《僧尼会》,便由昆曲《思凡》演化而来。剧团的剧目数多达70多本。如今,《火焰山》、《通天河》、《长生殿》、《荆钗记》都是颇有名气的剧目。2001年,已有600年历史的昆曲入选联合国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武义昆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昆与正昆的区别就在于草昆的唱调更欢快活泼,唱词更通俗易懂,比起缠绵悱恻的正昆,它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百姓。”武义草昆传承人何苏生说。作为昆曲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典型代表,武义昆曲艺人对传统昆曲进行了大胆革新。在音乐上,他们大胆吸收地方戏剧粗犷、通俗的特点;在语言上,按“中州韵”念字的基础上,夹有“金华官话”;唱腔短,节奏较快,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武义昆曲深受老百姓喜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武义昆曲常年演出于农村草台、庙会、祠堂,观众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水袖曼舞,曲调婉转,武义农村文化礼堂的戏台上,将相王侯、才子佳人一个个粉墨登场,戏台下,干完农活的村民们围坐静听。


上一篇:【传统美术】 滩头年画(湖南省)(国家级)

下一篇:【非遗动态】同根同源同发展,粤港澳非遗在创新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