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罗布生,男,1944年生。1957年罗布生拜民间艺人,口头传承《豪尔·格斯尔》艺人罗布道尔吉为师学习《豪尔·格斯尔》的50部。1957年8月8日,拜中国蒙古族民间艺术大师毛依罕为师,系统地学习蒙古民族传统说唱艺术基本技术与基础理论。1959年11月,经毛依罕大师推荐拜“中国《格斯(萨)尔》杰出说唱专家”,蒙古族民间艺术大师琶杰,学习《格斯尔》的说唱技法,基础理论。

并首次接触文字《格斯尔》。1974年拜蒙古族民间艺术人乌斯胡宝音为师。

罗布生因为没有接受过其艺术和文化形式的教育,从而至今保持着他原有的说唱风格,技法以及说唱艺术内涵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素,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区域特征,文化特征。主要作品有:《乌兰察布豪尔·格斯尔》、《霍尔格斯尔传》、《格斯尔说唱曲调19段》等。

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格萨(斯)尔.jpg

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1]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格萨(斯)尔2.jpg

关于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大致曾有“吐蕃时期”、“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等几种说法。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也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格萨(斯)尔作为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诗篇,显然也不可能出自一代人之手。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看法是降边嘉措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格萨(斯)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产生阶段:格萨(斯)尔大约产生于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任何史诗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之后,必然求助于理想和想象。分散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长期混战导致下层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苦难,对强大统一国家的期盼,呼唤着一位旷世英雄的出现,人民渴望由这位英明的王带领完成统一,获取财富,当这些理想和渴望与藏族已有的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相结合之后,一部传唱千年的史诗的雏形就在“仲肯”的不断吟唱中逐渐成型。

格萨(斯)尔3.jpg

丰富发展阶段: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都拉萨之后(公元7纪初叶至9世纪),格萨(斯)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逐步流传到周边格萨(斯)尔国家和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之中。吐蕃王朝时期是藏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此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成为格萨(斯)尔创作丰富的素材来源。格萨(斯)尔里描写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场战争很多都是以这一时期真实发生的战争为原型创作的。来自民间的说唱艺人以这些事件为题材,进行演绎,将历史的真实变成小说的虚幻,编进格萨尔王的故事里,到处传唱,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格萨(斯)尔的内容,并随着吐蕃王朝军队的远征,传播到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区。

成熟完善阶段: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的时期(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格萨(斯)尔得到广泛传播,并日臻成熟和完善。最迟在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格萨(斯)尔的框架基本成型,并出现了一批手抄本。在这个时期,一方面红教派僧侣力图以自己的意志改造格萨(斯)尔,使之成为维护宗教地位的工具,同时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试图以“天神之子”格萨(斯)尔作为旗帜,号令天下,扩大自己的权势,因此他们都大力提倡、推动格萨(斯)尔的传播,另一方面,几百年的动荡使人民希望出现“格萨(斯)尔”似的英主,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结束混乱局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格萨(斯)尔的成熟与完善。史诗在长期的流传中,继续在演变和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完善。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一批木刻本。

在藏族内部跨越时间纵向传播的同时,格萨(斯)尔还跨越了民族的界限,突破了空间束缚,在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着横向传播。格萨(斯)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的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作,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土族地区流传形成了土、藏两种语言相间,以土语述说散文部分,以藏语吟唱韵文体诗文部分的独特说唱形式。


上一篇:【传统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 (国家级)传承人:莫德格

下一篇:【传统舞蹈】 朝鲜族农乐舞 (乞粒舞)(国家级)传承人:金明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