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锦州吴氏风筝制作放飞技艺(锦州市)
2019-04-19 10:16
锦州吴氏风筝,传承于已有158年历史的山东吴氏风筝。第一代传承人吴清贤,生于清朝。吴氏风筝的第二代传承人吴笃明,制作风筝的技艺就是父亲吴清贤传承下来的。第三代吴氏风筝的传承人吴铁铎从七岁就跟随父亲吴笃明学习制作风筝。1946-1950年吴铁铎拜北平的“风筝金”金忠福为师。金忠福教会吴铁铎拴沙燕风筝的提线,同时教会吴铁铎选竹子,制作沙燕的骨架,绘画风筝的基本知识。父亲吴笃明和“风筝金”传授的风筝技艺,影响了吴铁铎一生。1950年因父亲吴笃明生病去世,全家由北京迁回锦州。经过潜心研究,把山东吴氏风筝和北京曹氏风筝的传统制作工艺融合起来,吴铁铎又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使得锦州吴氏风筝在全国风筝界独树一帜,至今已发展成新的制作和放飞技艺流派。
吴铁铎,现任锦州风筝协会主席,工程师,专门从事锦州吴氏风筝技艺的研究和发展。1994年至今,吴铁铎研制的风筝作品有五百多件。其中,大型风筝“眼镜蛇”头高8米,宽6米,长度185米,历时一年时间,才完成。第二个大型风筝软体风筝,“福娃”宽8米,长120米,历时八个月才完成。
2001年,他在潍坊18届国际风筝节上获得“龙类金奖”;2002年,在潍坊19届国际风筝节上获“眼镜蛇”风筝“最新创意奖”;2005年在厦门第三届国际风筝节上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说起这“中华第一龙”,该风筝长度120米,受风面积12平米,属大型“龙筝”。吴铁铎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了达到“龙筝”的体重轻、面积大、硬度高,其制作要经过五十多道工序。扎制骨架,要用生长三年以上的毛竹阳面,竹料要先在阴凉处备干半年后,才能用。用胎具划线法和胎具定型法完成腰节的制作。再把劈开的竹条用对插接搭接左右平衡,保证尺寸、质量、重量对等。制作“龙筝”,拴“龙”的技艺,是更为关健的技艺。经过传承人吴铁铎几十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独特的拴龙结线法。他还改进了龙头的结构,设置了龙尾,增加龙尾在空中水平拉力。解决了“龙”筝在空中翻跟头的难题,最终才使得“中华第一龙”诞生。
吴铁铎根据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放飞技艺。以大型“眼镜蛇”风筝为例:该风筝的头部高4.5米,宽3.5米。风筝上状有可转动的蛇眼,蛇身长85米,骨架可拆装组合,是传统的拍式风筝。放飞这种风筝,锦州吴氏风筝规定了严格的动作要领和团队组合。这个团队需30人齐心协力,才能放飞,起飞前需要安排6个人把风筝立起来,垂直地面。由总指挥根据当时风力,发出起飞指令,控制风筝6个人才能把风筝放开,与此同时放飞的人,才可以拉动放飞绳,使风筝起飞,平稳的飞向高空。
软体风筝“福娃”,气囊宽8米,长10米,风筝长120米,总面积960平米,,风筝之大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它是通过进气口大小和进气的角度,独特的泄气结构,形成气囊,产生升力。是通过拴提线使“福娃”形成气垫,来保证在空中平稳飞行。锦州吴氏风筝在绘画技艺上采用先制样板定位,绘制图案线条的位置,达到左右对称,笔墨重彩,对比要鲜明,反差要大的绘画原则,制作出风筝达到地面是一幅画,空中效果更佳。
锦州吴氏风筝始创至今已有158年的历史,其技艺采用师徒相传的形式,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传承下来流传至今。研究保护传承这一风筝技艺,对研究中国风筝文化,研究北方民族习俗保存了宝贵的活态资料,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风筝文化,提供了实物和科学的依据,为提高中国风筝制作和放飞技艺,提供了宝贵独特的经验。 然而,锦州吴氏风筝制作和放飞技艺的传承,历代靠传承人通过纯手工操作方式口传身授,传承人吴铁铎年纪已高,制作技艺后继无人,锦州吴氏风筝正面临濒危的境地。虽开始收徒,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担起第四代传承人的重担。为此,锦州市政府已将其列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在今后几年内,推出45万字的相关书籍材料,举办一次全市风筝大赛。制作两个超大型软体无骨架的风筝、气囊在120平米以上。再培养五个徒弟,使其技艺得到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