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翻子拳又称枝子门、也称“九枝子,九翻子”。是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它之所以为戳、九枝子独特的腿法叫“踢趟子”、也叫“趟子踢”。拳谚云:“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该拳向后踢腿的方法很多,如九翻鸳鸯腿(又叫后丁场)、后外摆腿、后蹬腿、后撩腿、后偷腿、蝎子势、蹶子腿等。因为这些腿法在踢击落回时要求以前脚掌重重地反戳在地上。戳脚拳的定势叫“戳丁”、将重心落在支撑的脚上、来击发腿以前脚掌向下反戳着地、脚后跟上跷、两腿似成一“丁”字形。故称为整戳。戳脚翻子之所以为翻,是指拳脚并用之变化、即上翻下、左翻右、前翻后、阴翻阳、肘翻手、手翻足、虚翻实、刚翻柔等。一手翻三手、三盘翻九手。

明清两代多传于河北地区,故有“山东查 直隶戳”一说,戳脚翻子拳的独门兵器为拦面叟(即烟袋、烟枪)。

翻子拳现今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东北、河北、西北等地区。河北省的翻子拳,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紧凑;西北的翻子拳,结合通背拳劲道的演变、架式开展,手法简明;东北地区的翻子拳,架式低小,易攻易守,气势勇猛,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戳脚翻子并非单独的翻子拳,也非单独的戳脚,若是单独拆开来叫那便不是戳脚翻子了。戳脚翻子出于古枝子拳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宋朝形成完整体系。

戳脚拳是古老的拳种之一。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即非外家、亦非内家。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

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即戳脚,文趟子即翻子拳。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与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耳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

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老先生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地躺拳技艺。


上一篇:【民俗】 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抚顺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 抚顺琥珀雕刻制作技艺(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