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锡伯族抓嘎拉哈(沈阳市)
2019-04-08 16:12
欻嘎拉哈(又称骨子儿)中,欻(chuā)本是象声词,如“欻地一下子”。在通辽的口语中它变成了动词。这“欻”反映了通辽的孩子极快地把嘎拉哈撒开的声音和动作,而且非常准确。因为,玩嘎拉哈这种游戏,就是要一次次“欻”地把其撒开,才能玩成。所以,这个“欻”是极妙地描绘出嘎拉哈是用怎样的动作来玩的了。
嘎拉哈是满语(galaha),汉语译过来是“骸骨”,也就是膝盖骨的意思。欻嘎拉哈实际上就是玩动物的膝盖骨,以猪的膝盖骨为主,也有羊等动物的。在河北秦皇岛一带,就直截了当叫“骨子儿”,把玩骨子儿游戏叫做“欻骨子儿”。
欻嘎拉哈中,欻(chuā)本是象声词,如“欻地一下子”。在通辽的口语中它变成了动词。这“欻”反映了通辽的孩子极快地把嘎拉哈撒开的声音和动作,而且非常准确。因为,玩嘎拉哈这种游戏,就是要一次次“欻”地把其撒开,才能玩成。所以,这个“欻”是极妙地描绘出嘎拉哈是用怎样的动作来玩的了。下面说嘎拉哈。什么叫嘎拉哈?先说说这个词吧。
欻嘎拉哈是满族的传统游戏。通辽受满族风俗影响很深,至今,在城乡村镇亦可看见小孩儿们(多是女孩)聚在一起欻嘎拉哈呢!若细说起来,这欻嘎拉哈的游戏也是古已有之。北魏时的鲜卑族就爱此游戏,亦以嘎拉哈作殉葬品或当礼品相互赠送。近些年在一些鲜卑人的古墓中就发现过水晶石、铜、玉等雕刻的嘎拉哈。
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
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欻嘎拉哈还要与布口袋并用,布口袋用六块同样大而不同颜色的布缝在一起,里面装苞米米查子或黄豆。玩时,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后凭记忆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时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个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上,用自己的一枚嘎拉哈打堆好的嘎拉哈,打中者把一堆拿走,不中就往堆上放一枚。女孩则在炕上欻嘎拉哈,记分,先把嘎拉哈的四个面各翻一遍,各面得分不同,后搬针,最后合计分数,分数最高的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