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好消息!

柳州这些项目入选重量级榜单啦!


12月27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七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41项)

柳州共有18项入选

其中三江县有7项

图片来源: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41项)。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共计141项

下面

来看看具体名录!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民间文学(10项)

二、传统音乐(11项)

三、传统舞蹈(7项)

四、传统戏剧(8项)

五、曲艺(2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项)

七、传统美术(5项)

八、传统技艺(59项)

九、传统医药(7项)

十、民俗(24项)

这些涉及到柳州的“非遗”

你了解吗?

小编找到了部分资料

快一起来看看吧!

融安土拐山歌

土拐山歌就是用土拐话唱的山歌,融安人日常交流除了用融安话外,还有土拐话,壮话等等。

柳州粤剧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大举侵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相继沦陷。大批广东人举家逃难沿江西上,云集柳州,众多的广东粤剧戏班,亦纷纷来柳演出。1942-1943年间,可说是柳州粤剧的鼎盛时期,每晚演出的剧团有时竟达四五个之多。

鹿寨江口梁家拳


江口梁家拳是拳师梁绍基总结实践经验,取各派之所长,逐步完善套路内容而成,以江口为中心,广泛传播于柳州鹿寨、柳江、柳城三县区,辐射柳州、来宾。第四代拳师黄浩铭先后在海南、广东成立武馆,使江口梁家拳的传播范围愈加广泛。

融安赛龙舟


赛龙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尤其在南方盛行,每逢重大节庆,融江流域的居民经常通过赛龙舟来祈福。在融安县,大型的龙舟赛已举办了19年。

三江侗族棋艺


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劳动之余,常在村口屯后屋前树下等等稍平整的地方随手用粉石画出棋盘呼朋唤友即便开张。对弈双方各持棋子若干(最少十二颗,一般多备几颗用于压对方被吃的棋子),棋子可信手拿来,可以是小树枝、小石子、小瓦片、小纸团、小干果等,自己一方的棋子要一致,但要能够与对方互相区分。侗族民间一直沿袭有下“侗棋”的习俗。

柳城太平牛腊巴制作技艺


牛腊巴为祖传手艺秘制,历史悠久,其制作原料主要是牛的腿部腱子肉。加工时,需剔除筋头和碎肉后,用切片机把牛肉切成薄片。切好后就需用独家的配方进行一段时间的腌制。各厂家生产牛腊巴风味略有不同,一个原因就在这独家腌制上,配方不同,出来的味道就不同。而这个腌制配方可就是制作牛腊巴的大师傅的不传之秘了。

三江侗族酸食制作技艺


在三江,不论是日常三餐还是节日喜庆,都不离酸。侗族有民谣这样唱道:“三天不吃酸,走道打倒蹿。”侗人偏爱酸食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侗家人经常在深山老林伐木开荒,耗费的能量和体力都比较大。酸食因其助于消化,既可以补充盐分,又可健胃消食,而且还能解毒气防虫,易于保存,深受侗家人的青睐,并成为侗族待客的首选。

三江壮族草龙编织技艺


草龙,俗名谷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21节,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三江当地民众舞起用稻草扎制的草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江竹器编织技艺


竹器编织是个手艺活,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来的,像其他的传统手艺行当一样,没有师傅的传 、带,不是心灵手巧且能吃苦者,是掌握不了的。竹编师傅说,编造竹磨首先要选择质优皮厚的老竹,然后要把老竹加工成竹篾和厚约几厘米的竹签等,接着就要编好上 、下磨壳和磨托盘等。这些工序完成后,就要将和好的黄泥给磨壳填充,待黄泥半干才能给磨打上用竹签做的磨牙。

苗族百褶裙制作技艺


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的裙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它美观、漂亮,但制作比较复杂,深受苗家妇女的喜爱。苗族的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

三江侗布制作技艺


侗布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古老的印染工艺是侗布的最大亮点。从工具和原料上看,所用工具古朴简单,大致包括染桶、竹篮、木盆、木锤等。而印染过程中使用到的原料,不同地域却各有不同。

三江侗族织锦技艺


侗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侗族手工艺品,织锦有彩锦、素锦之分。彩锦常用红、绿、黄、紫、蓝诸色棉线织成,色彩缤纷,十分艳丽,图案多几何纹,中杂各色彩花、蝴蝶、鸟兽。素锦则在白底上以青线编织而就。

三江侗族银饰锻造技艺


侗族、苗族姑娘喜好银饰,每逢节庆,尤其是女子出嫁,佩戴各式银饰必不可少。将银沙倒入坩埚中,接着用自制的加热工具对银沙进行加热,两分钟不到,坩埚中的银沙就从固态变为液态紧接着将银液倒入冷却石槽中,银液不一会儿就凝成了长条状的固态银。随后,趁着高温用钳子夹起银条,用锤子进行敲打塑型,这便是制作银饰的第一阶段工序。

鹿寨中渡城隍庙会


相传清光绪十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天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后来人们将城隍爷视为保吉祥平安之神。为纪念城隍爷,中渡人民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都自发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

苗族拉鼓习俗

今年10月,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在融水的尧告村被“唤醒”了。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的尧告村小河村“三百尧告拉鼓节”成为目前广西唯一传承至今的苗族拉鼓习俗,此次申报项目的内容正是以“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为蓝本。尧告也被誉为广西苗族传统拉鼓(鼓藏)祭祖祈福历史传统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

精神价值、思维方式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知要求

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工作,努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贡献。

绚丽多彩的民间技艺

婉转优美的民间音乐

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

非遗资源


把三江的这些“非遗”传递给更多人知道吧~

来源:柳州发布


上一篇:【非遗动态】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下一篇:【非遗动态】2019全球传统文化春节晚会录制完成 非遗与雅文化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