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畲族民歌(宁国市)
2019-01-10 14:49
种类:民间音乐(民歌)
地区:云梯乡
传承人:蓝开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发脉于河南堰师。关于畲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至迟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畲族南迁,以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空间已有较稳定的人群——畲族先民。汉文献称之为“蛮”,“南蛮”,“峒蛮”,“峒僚”,“百越”,“山越”等。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迁移活动大致可分为唐、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因此,畲族民歌上可至少追溯到唐代,有“高皇歌”(历史歌)为证:“盘古开天苦哀哀,没日没夜造出来,造出水、火、土三宝,人着树叶青苔苔”、“盘古开天三皇帝,造田造地分世界,皇帝名字是高辛,三皇五帝定乾坤”。
唐代畲族先民被称为“蛮獠”,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九龙江以西的广大山区,为“蛮獠”出没之地。史书记载的“蛮獠啸聚”,“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和“峒蛮”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等起义都和畲族先民有关。唐王朝“靖边方”,于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潮(州)一带建州县,为逃避统治者的压力,大量畲族先民逃亡隐匿到更为偏僻的山林。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为缓和社会矛盾,遣人将畲族先民诱抚出来,使散移各处的畲族先民纷纷“归附”, 对“归附”的畲族先民聚居一起,谓其聚地为“唐化里”《漳浦县志》。这个时期畲族先民主要在漳(州)汀(州)一带活动。他们和汉族一起,拓荒垦殖,荒野山地渐成村落,山区得到开发,生产得到发展。唐王朝在畲族地区设治,对畲族先民“劝农桑,定租税”。 唐光启二年(886年),畲族各姓祖先(主要是盘,蓝,雷,钟四姓)为闽王王审知作向导,从东海之滨的闽东连江,罗源登岸,陆续迁往闽东,浙南诸地。
宋末元初,战乱频仍,畲族迁徙范围扩大,这个时期的移民相当部分为军事性质的移民,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吊眼,钟明亮等多支抗元畲军于漳州,潮州,泉州,汀州,赣州等处的转战屯守移民。有历史长歌为证:“番王食酒在高楼,当朝龙孟来随后,(龙孟、畲族先民打入番兵内部的卧底),文武朝官不随后,龙孟斩落番头...... ”。 明清时期是畲族大量迁往汉族地区和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的重要历史时段,这个时期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比较安定,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已基本稳定在闽,浙,粤,赣,皖等省的广大山区,畲民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开山劈岭,建造田园,有水之处开为梯田,仰赖天雨的山地,开作旱田。他们还利用山区的特色经营竹、木、茶、麻等多种经济作物,长期的生产劳动,孕育了许多劳动歌谣,如《敬茶歌》、《采茶歌》、《打夯歌》、《种田歌》、《伐木歌》等等。清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宁国曾发生过多次战斗,战后瘟疫流行,境内“十室九空”、“田地大片荒芜”。大约在光绪5~19年间,先后有钟姓、雷姓、蓝姓群众,分别从浙江淳安、桐庐、兰溪和福建等地陆续迁至云梯乡的千秋关、独山头、西坑和“三十六间房”等地。他们修房扫屋、搭建棚寮, “刀耕火种”,休养生息。经过世代繁衍,形成了今天的云梯畲族乡畲族聚居群落。他们迁徙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民歌口口相传带到了宁国,经过代代传唱,形成了今天的云梯畲族民歌系列。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畲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畲民不禁唱起:“共产党、像太阳,光芒四射照畲乡,饥饿冻累全过去,畲民翻身永不忘。”1960年代这首畲族新民歌经当时文化馆人员整理推荐,分别参加了区、县、业余文艺会演,这首歌得到广泛传唱。1970年代,由当时的狮桥区文化站叶同春作词,由畲族教师蓝开友作曲的畲族新歌《唱不完畲乡好风光》参加了全县农村文艺会演,获得一致好评。
1973——74年,由当时的县花鼓戏剧团,根据畲族民歌的音调,融入皖南花鼓戏,编排了现代新戏《畲汉一家》,参加了当时的徽州地区专业剧团调演。
1979——1980年,由县花鼓戏剧团,根据畲族民歌的音调,融入皖南花鼓戏,编排了现代小戏《金竹岭》分别参加了徽州地区、安徽省专业剧团文艺调演,获得演出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1986年,由顾家成根据畲族民歌音调创作的《畲乡小街》参加了第二届《宣州之声》音乐会,分别获得了演出、创作一等奖。
1987年,由顾家成、周道新合作创作了畲族新歌《挑担山歌进城来》参加了第三届《宣州之声》音乐会,分获演出、创作一等奖。由周荣华、池文海合作编排的畲族舞蹈《桃花坞的传说》,也分获演出、创作二等奖。
1991年,由王本儒、方艳娇参加编导,由殷燕、汪勇主演的畲族舞蹈《畲山月夜》,参加了第五届《宣州之声》演出,获得演出二等奖。
1993年,由池文海编导,周道新作曲的畲族舞蹈《车队过畲乡》,参加了第六届《宣州之声》演出分别获得演出,创作一等奖,并参加了安徽省文艺调演。
1999年,由池文海编导、胡永杰作词、周道新作曲的畲族歌舞《畲乡盘歌会》,参加了第九届《宣州之声》艺术节,分别获得演唱、创作一等奖。
2000年11月《畲乡盘歌会》改编为舞蹈作品,由何琦、汪勇领舞,参加了第六届安徽省艺术节的比赛,荣获演出三等奖和作曲二等奖。
2003年,由许东升作词、周道新作曲的畲族新歌《畲山好》参加了宣城市《首届艺术节》演出,并于2006年参加了第二届省民歌会,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2008年该作品与原生态作品《吃茶歌》参加了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举办的《全国首届畲族民歌节》的比赛演出,分别获得“畲族民歌节十大歌王”称号和“优秀演唱奖”,同年,参加了安徽省首届农民歌会,获得演出一等奖。
2009年4月,由顾家成、周道新合作的畲族新歌《挑担山歌进城来》经重新改词包装,由市文化馆音乐干部曹循演唱和云梯畲族老艺人兰开友先生演唱的原生态畲歌《敬茶歌》一同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畲族民歌节”的比赛,分别获得优秀演唱奖。
目前,云梯畲族乡成立了《畲族文化陈列馆》,成立了畲族民歌队,并在云梯畲族中心小学组织了畲族民歌教材,安排课时,组织学生学唱。
厦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把云梯畲族乡列为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民间音乐采风基地。云梯畲族民歌——这一璀璨的明珠将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宁国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支亮丽的奇葩。
云梯畲族民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情歌”、 “劳动歌”、“婚俗歌”、“故事歌”、“生活歌”、“解放歌”之类。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有自己的语言。对外一般操云梯、仙霞一带地方话,族内通话仍用畲语,唱歌时也用畲语。他们代代传承、口口传唱,因此,畲族又是善歌的民族,学唱歌是畲族人民主要的娱乐活动,由于这种歌唱习俗,在畲族民歌的内容中产生了许多长篇史诗,最具代表性的为民族史诗《高皇歌》,通过长篇《高皇歌》基本将畲族的起源、发展史表现出来,一般由有名望的歌手或老族长歌唱。另外,“小说歌”也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高辛王和龙王》、《男造田、女造地》、《蓝佃玉》、《钟良弼告阻考》等。
劳动歌类民歌有《种田歌》、《采茶歌》、《打夯歌》等,情歌类民歌代表作有《拦路情歌》、《隔山对歌》等。每年“三月三”是畲族的盘歌节(盘歌即对歌),男女双方采用“盘歌”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婚俗歌类有《哭嫁歌》等。畲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要用茶叶拌米谷贮在樟木八角红漆茶盘中,边向厅堂撒茶米,边唱“分散”歌;男方娶亲时,要请一名赤郎子(男方娶亲代表)专门唱歌,赤郎子带领娶亲队伍到女方家,一路上有人用杉树刺枝拦路对歌,如赤郎子唱歌唱胜了,女方拦路人敬一竹筒子米酒(畲族自己做的红酒)放行。到女方家后,女方客厅空空如也,赤郎子便唱起来,唱到桌子,女方上桌子;唱到板凳,上板凳;唱茶碗,上茶碗;唱茶叶,上茶叶;唱泡茶,专人上来泡茶;唱喜果子,上喜果盘。赤郎子再到厨房,每道菜赤郎子都要唱到,厨师才做所唱到的每道菜肴,开酒宴时,其他客人喜酒照开,但接亲的队伍桌上是空的,赤郎子又要从碗、筷一直唱到每道菜,唱不了的就吃不到了。因此,畲族婚俗歌内容极其丰富。
生活歌类有《敬酒歌》、《敬茶歌》、《猜谜歌》、《儿歌》等。在畲族民歌中,还有一类“哀歌”,如《孝歌》、《功德歌》、《哭歌》之类。畲族人在丧事过程中最大特点是“以歌代哭”,“虽亡人入殓,不举哀,乃以歌带哭”,这种吊唁形式是对亡者最高哀悼,用唱歌的形式来为亡者做功德。
“解放歌’之类多为颂歌:如《共产党像太阳》、《唱不完畲乡好风光》、《畲乡处处好风光》、《畲山好》等等。
畲族民歌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广泛
云梯畲族民歌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生产类民歌涉及畲族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人生重要阶段,如诞生、成年、婚姻、死亡的敬畏和礼赞,对本民族历史起源的记录,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等。
(二)体裁多样
云梯畲族民歌体裁多样,有劳动号子、山歌、婚俗礼仪、哀歌、哭歌、长篇史诗、故事歌等等。
(三)语言独特
云梯畲族民歌多七字一句、二句一段。语言运用畲语,有些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只有通晓本民族文化内涵的长者才能正确解释。
(四)旋律、发声方法独特
云梯畲族民歌旋律起伏较大,一般六度、五度大跳,这一特点明显区别与其他民族民歌风格。畲族原生态民歌发声方法多用“假音“,这一特点也是与其他民族歌曲有明显区别的。
(五)节奏变化、演唱形式多样
云梯畲族民歌节奏应歌词内容和所处的演唱氛围而定,如劳动、节日、婚嫁等欢喜场面,歌唱速度、节奏就相应欢快些;如丧葬俗事节奏明显缓慢滞重,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一唱众合等。歌词多衬词和虚字。一般为清唱无伴奏,以后新改编的民歌配以二胡、竹笛、唢呐等乐器,以烘托演唱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