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畲族“三月三”(宁国市)
2019-01-10 14:40
畲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从古至今各地畲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歌舞节》活动。你可知道畲族“三月三”的来历吗?
据历史考证,畲族起源于五帝中员的高辛帝窖(在河南省),在商纣时期,畲族当朝为官有十二人,主要以武保朝。为了反纣招至空前大难,纣王对畲族人民进行大屠杀,不论男女老幼,见畲人便杀。当初畲族民众已有一百多万人,被杀只剩三万多人了,如果不逃,就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这危难关头,畲族始祖龙麒第四十一世孙蓝斯仁第九位先祖,率领畲族族众三万余人,从河南南阳附近平分两路开始南迁,途径湖北、湖南、广西和江西四省,当年先后到达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广东潮州定居下来。在畲族各世祖先领导下,披荆斩棘,开山造田,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经过一千七百六十四年,畲族的人数由原来的二万多人又发展到了一百多万人。分别居住在潮州饶平、大埔、丰顺和梅县四个县。并以封金山(今饶平)为中心,建立了比较隐秘的与独立王国相类似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部族兵的军事编制得到延续和加强,有统一指挥中心,有训练有素的指挥人员和武装力量。本民族的领袖和武装人员一律尽义务,和族众一样自种自食,农闲集中军事训练,农忙季节各自劳动。在这段时期中,畲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畲民高兴地唱者:“封金山上好田场,三万七千串心样;新开田地没粮纳,冬来收转谷满仓。封金山上好世界,八十五里串心街;新开田地没粮纳,作得有食家好排。”……
到了唐总章二年(即公元六百六十九年),唐高宗,为“靖边方”派“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陈政与其子陈元光父子俩,率领府兵三千六百多将士,自付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进入畲民聚居地时立即受到畲族军民有领导、有组织的军事反抗,击败了唐军,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泉潮间蛮僚(畲族)啸乱”。
唐军被击败后,吓得陈政胆战心惊,只好上朝奏本,唐高宗下诏曰:“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于是,陈政镇压畲族的气焰又嚣张起来。重整旗鼓,扩充兵力,又亲自率领一支两倍于上次的庞大军队,共一万多人,气势汹汹开入畲族居地。唐军又吃了败仗,狼狈不堪地逃出畲族聚居区。这位被唐王朝吹捧为“刚果有为,谋献克惊”的陈政不得不认输。再次向朝廷奏本求援,唐王朝立即调陈政的两为哥哥陈敷和陈敏,领军校五十八姓前来救援。这次陈政的母亲魏氏也随军前往,还未到福建,陈政的两位兄长都在行军途中死去。军队由陈政的母亲带领到福建,陈政见救兵已到,一次又一次统率大批唐军进入畲区镇压,誓为兄长报仇。更未料到,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被畲族军民击败,被打得落花流水。仗越打越大,共打了八年。到了唐仪凤二年(公元六百七十七年)陈政死了。唐王朝只好启用陈政之子陈元光代其父职,继续镇压畲族人民的反抗。唐开耀一年(公元六百八十一年)畲族起义军在潮州一带又掀起“进攻海南边邑”。循州司马高定敌不过畲军,请陈元光带数万唐军入潮州镇压畲军。这次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畲族军民主动撤出唐军的包围圈,安全地转移到凤凰山休整。这次,陈元光和司马高定认为畲族起义军已被克服,受到唐王朝嘉奖,陈元光被封为“正义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唐景龙二年(公元七百零八年),畲族起义军又组织一次比以前规模更大的反抗斗争。统率这次反抗斗争的最高首领的蓝奉高和雷政、苗明大等三人,率领十万畲族军民,从潮州集中出发,势如破竹,先打败循州司马高定,接着打败陈元光副将通令的数万人队伍,取得了重大胜利,变被动为主动。紧接着又打败了陈元光队伍数万人,马不停蹄地追到陈元光筑垒的老巢“绥安”,并将“绥安”层层包围起来,切断唐军内外联系,然后发起猛烈攻击,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蓝奉高陈元光当场刺死于马下,最后又取得更大的胜利。畲族起义军民回到奉金山(今饶平),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奉金山举行庆祝大会,载歌载舞,连庆三日。这就是畲族“三月三歌舞节”的由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