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女儿桥(宁国市)
2019-01-10 14:38
梅村的村口有一座石拱桥,人们都叫它女儿桥,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
传说,明朝初建年间,为维护统治,朱元璋颁布号令。向全国招贤纳士,准备重建各地官府。当时,梅村一下子就有六十一人被封为知县,三个被封为知府。若干年后,又有三十七人陆续成为不同品次的官吏,这样,全村的外为官的就达了一百零一人。周边村庄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叫梅村为“百官村”。不过,做官的多了,他们的妻子也就一个个守起了空房,如同寡妇。因此,那时也有“百寡村”之说。
一百多个女人,从欢欢喜喜送走自己丈夫去做官那天起,孤寂也就伴随而来。她们凄苦难捱,度日如年,经常聚在一起唉声叹气,却又无可奈何。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一位白髯飘飘道士模样的老者,慕名来到梅村。他,这儿走走,那儿看看,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头到村尾,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第二天,人们看见村中大祠堂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要想不做活寡,官印前面修桥”十二个大字,下面署名“隐士刘伯温”。刘伯温不仅是朱元璋打江山的谋士,而且也是造诣很深闻名天下的风水大师,帮朱元璋破过许多“龙脉”。因此,女人们从内心里感激并深信刘伯温的点化。她们在村口处的河中找到一块露出水面约八尺见方的大石——谁也没在意的“官印”。由于思夫心切,大家很快筹足建桥银两,请来石匠,挑土、抬石、运木,一天不停地干了起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座高三丈宽二丈二尺,用麻石砌成的拱桥便顺利建成,取名“望夫桥”。
说来还真是蹊跷。自建起望夫桥以后,不到几年功夫,那些在外做官的男人们,前前后后都莫名其妙地回来了。从此,梅村家家户户夫妻团聚,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后来,人们觉得“望夫桥”已完成使命,就取了一个纪念女人造桥功绩的桥名,这便是今天的“女儿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