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艺术成绩:
    传承了父辈教唱民歌十几首,并记录整理了大量民歌歌词,为宁国民歌收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参加了该乡《采茶舞》等节目演出。积极支持文化馆民歌收集工作。


历史沿革:
    宁国民歌源远流长。宁国在清末年代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和瘟疫肆虐,宁国本地人口锐减,清庭鼓励大量人向宁国移民,于是有大量的安庆人、湖北人、浙江人向宁国迁徙。拒传承人陈龙、87岁的老民歌手王长水、72岁的陈开明(陈龙父亲)等人口述,1890年——1910年之间,王长水的祖父、老艺人朱再轩的父辈等人从安徽潜山县一带迁徙至宁国境内万家乡一带,开山种茶、造地耕田,也将家乡的一些民歌小调带入宁国,并溶于宁国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逐渐形成了富有宁国特色的民歌小调。歌曲内容大多为生产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山歌等。


表演形式及特点:
    宁国民歌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众口齐唱、领唱帮腔等形式。演唱的情景氛围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茶园采茶时,人们唱起采茶歌,做茶时唱起《十二月盘茶》,在田间劳动时,唱起《山歌》、《秧草歌》在节日或婚庆吉日,男女为表达爱情,唱起情歌,放牛的孩子在山坡上唱起放牛歌,形成对歌。宁国民歌在演唱时时常加入一些衬词、衬字,有些衬词、衬字带有浓郁的宁国地方语言特征。


代表曲目:
    宁国民歌长期以来,无文字记载,均由群众口口相传,全靠老人们口头传唱教习,流传至今,有老人们歌谣为证:“郎一声来姐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经当地老艺人人不断传唱,不断充入新的内容,形成了以《采茶歌》、《十二月盘查》、《十二月贩茶》为代表的茶歌,以《秧草歌》、《放牛歌》、《山歌》为代表的劳动歌,以《小妹送情郎》、《五更子里》、《十二月想郎》等为代表的爱情歌曲,以《十字歌.划船调》、《正月是新春》等为代表的情景歌曲。


乐器道具及服饰等:
    宁国民歌一般劳动场景无乐器伴奏,但是在节日灯会,迎神赛会、婚嫁喜庆时有乐器伴奏。
    主要打击乐:大锣、小锣、钹、大鼓等;
    器乐:唢呐、笛子、胡琴、三弦等
    道具:彩船、花篮、彩灯、手绢等
    服饰:无特殊要求


传承状况:
    宁国民歌有时为节庆“活动”“贫民”的诗生手段,如春节期间,由歌手、乐手等多人组成班子,排练以“采茶歌”为系列的《采茶舞》等民间小调,再配上狮子灯、车灯、船灯等,走村串乡到处表演,以换得报酬。以宁国万家乡西泉村为例,形成了有王长水、陈开明、朱再轩、陈玉荣、陈光耀、彭三乙、彭三九等人为代表的老一代民歌手,以陈龙、陈珍爱(43岁)等为代表的中年歌手。1963年间,朱再轩、陈开明等到黄岗、宁墩石口一带走行教唱,1970年间曾参加宁国县农村文艺会演;1983年在万家乡、大龙乡、银峰乡、狮桥镇等地表演;2007年曾组队和船灯、龙灯、狮子灯等参加宁国市元宵节龙灯拜年活动。


相关活动:
    宁国民歌多与民俗礼仪相随,常在节庆庙会、婚嫁喜庆、劳动场景演唱,所唱的歌曲一般可套用、混用。
    一、节庆庙会,随《采茶舞》《船灯》《车灯》演唱《采茶歌》、《盘茶歌》《贩茶歌》、《划船调》、《正月是新春》等
    二、婚嫁喜庆,唱《小妹送情郎》、《十二月谈妹》、《十爱》、《十想》、《十恨》等
    三、劳动场景:唱《山歌》、《秧草歌》、《放牛歌》等


上一篇:【传统音乐】苗氏民间吹打(宁国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画墚(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