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民间音乐(乐器)


地区:西津办事处


传承人:苗广全


主要艺术成绩:
    1987年参加我市首届龙舟大赛彩船吹奏表演。
    1989年参加第四届《宣州之声》宁国队大型歌舞节目《车马灯》演出。
    2001年以唢呐协奏曲形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参加宣城市工商系统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历史沿革:
  苗广全之父苗德俊,1932年生,现年77岁,阜阳人氏,膝下5儿1女。为谋生计,从小跟父辈学吹打,笙、唢呐、打击乐门门精通。1963年迁住宁国,为养家糊口,手把手教习儿女,组成家庭吹打班子,常年走村串街,参加了各种社会场合的吹打活动,逐渐形成家族风格的民间吹打班子。其三子苗广全现为该家族中的领军人物。组织了包括铜管乐、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班子,参加了我市一些重大活动的文艺演出。


表演形式及特点:
  苗氏吹打为二中表现形式,一种为队列行进式,主要使用于婚丧嫁娶等动态场合。另一种为室内坐奏,主要适用于祝寿、婚礼、祭祀等静态场合。其特点是在打击乐中增加了云锣、梆子,在吹奏乐中加入了八旦(又叫长子)、毛脸等特色乐器,使该吹打乐与我市其他民间吹打有了明显区别,具有浓厚的皖北特色。


代表曲目:
  红喜事用:《百鸟朝凤》、《大补缸》、《凡字调》 
  白喜事用:《大公花》、《小公花》、《幺二三》、《五零五》、《二簧钓》
  通用曲目:《大开门》、《小开门》、《小扭鸡》等


乐器道具及服饰等:
    吹奏乐:唢呐、笙、笛子、八旦、毛脸等;
    打击乐:大锣、大鼓、钹、小锣、云锣、梆子等。云锣为一铁架上绑两面直径约15公分,高低音不同的两面铜锣,配以牛角制作的小锣锤,一人击打。八旦又叫卡哨,大小、长短、粗细不等,有的音色粗犷,有的细腻,长约7、8公分——20多公分,根据不同乐曲背景,由乐手即兴演奏。
    毛脸:形似短笛,但吹奏孔在竹子一端,长约20公分,只有三个发音孔。
    服饰和道具无特殊要求。


传承状况:
  苗氏吹打旧时为谋生手段,迁住宁国后组成家庭班底。现传承人苗广全曾参加中鼎艺术团工作。先辞职家 ,扩大班底。组成了以家庭班底为基础、吸呐现代铜管乐,加入了二胡、扬琴等弦乐器和演唱人员,服务于城乡群众之间。


相关活动:
    一、苗氏吹打乐与其他吹打乐一样,常年参加龙灯百年、庙会、庆典等社会活动。
  二、喜庆婚嫁活动,吹打乐一般随迎婚队伍到目的地进行吹奏,到拜堂、上酒席时,则大吹大擂,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三、丧葬祭祀。从丧葬到祭祀的众多场合,一般都要用到吹打乐,现代的送殡、进火化室、送骨灰盒上山等活动,吹打乐是少不了的重头戏。
  四、喜庆和丧事的曲目严格区分,不得乱用。


上一篇:【传统舞蹈】旱船(宁国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宁国民歌(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