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桐乡皮影戏(嘉兴市)
2019-01-04 11:09
桐乡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桐乡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桐乡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桐乡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桐乡50年代有三副皮影戏班,分别是羔羊孙文浩 、高桥的钟顺康、留良吕佐良。据孙文浩之侄孙伯兴(现年71岁)口述:文浩班是1930年至1976年间在桐乡西北片一带相当有影响的一支皮影戏班子。活动范围在石门镇、乌镇一带,最北达江苏吴江铜罗、桃源等地。旧戏一直演至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4年,孙伯兴下放回乡(原在浙江商业厅驻沪办事处工作),随叔父学皮影戏,表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戏班成员有张锦堂、吕佐良等,张锦堂、孙伯兴先后负责,直至1976年,才彻底结束演出活动。2005年5月,留良吕佐良重组一班皮影戏,现常年在乌镇景区表演。
2009年,桐乡皮影戏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