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乌镇镬子浇铸技艺(嘉兴市)
2019-01-04 11:04
乌镇镬子,南方俗称铁锅为镬子。乌镇习惯称乌镇铁锅为乌镇镬子,因在乌镇方言中对于锅子的发音就是镬子的发音;另一方面,由于乌镇当地镬子的生产大户亦昌冶坊中生产的锅子各种尺寸具有,所以乌镇当地居民为了方便统称为乌镇镬子,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俗称。
乌镇镬子的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浇铸方式。采用浇铸法制锅第一步需要制作锅的模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模具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乌镇镬子的成品以及质量。然后进行熔铁,之后灌入模具中。冷却后进行开模,然后针对乌镇镬子进行后期加工;
另一种是锻打方式。第一步需要在一块铁板上画出锅形,并且裁料。然后制作把手锅底等,最关键的一步是操勺,就是让这块铁板完美的成为一个锅的形状,对师傅的技艺要求相当的高。成型后进行不断锻打,去除杂质等,最后打磨开锅。
乌镇镬子是采用浇铸的方式制锅。选用优质的生铁为原料,以传统冶炼烧铸工艺制作乌镇镬子,一如祖辈的繁复精致,手工乌镇镬子锅层薄、分量轻、烧起来省燃料,铁膛光淌,经久耐用。
据《乌镇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约1550年前后),铁匠沈济(字绣川)携母及七房子媳来乌镇南郊14里之柞溪开设冶坊,锻造农具、冶铸秤砣、犁头等物,当时浙西惟此一处冶坊,因此冶坊营业鼎盛,送料运货的船舶为之塞途,这是乌镇冶业的开始。同治五年(1866年),大炉在青镇设3炉,专铸乌镇镬子,夏季停铸,一年约可产锅25000只,销售地以杭嘉湖为大宗,后扩大到江苏、浦东各镇。影响巨大,但至现在,现代化的冲压设备不断出现,流水线一样的生产模式,低成本、短周期的乌镇镬子制作不断冲击着手工乌镇镬子的市场,因此这种宝贵的制作方式也已经濒临失传。
张泉娜,1950年出生的乌镇人。1977年在南栅乌镇锅厂(亦昌冶坊公私合营后改称乌镇锅厂)工作,在冶铁中负责的是炉工的技术。他的师傅是林菊泉,江苏无锡人,是乌镇锅厂的主要技术工。至90年代末,乌镇锅厂实际已无生产能力,最后倒闭,只剩地皮,锅厂中的师傅也各自寻谋其他生计。2006年3月,桐乡乌镇在西栅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恢复了原来的亦昌冶坊,因此张泉娜也被聘请至亦昌冶坊,现为亦昌冶坊中乌镇镬子浇铸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向游客不断展示着传统乌镇镬子的浇铸技艺。
2015年,乌镇镬子浇铸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