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花马灯舞是流传于桐乡市大麻镇一带的民间民俗舞蹈,流传已很久远。此舞蹈是从古老的传说《马鸣王菩萨》演变而来。每年清明节前后,大麻镇一带蚕农都有祈求蚕花的风俗,形式多样,其中一项便是跳“马灯舞”,通过娱神的方式来求蚕花娘娘(马鸣王)保佑全年养蚕好,蚕茧丰收。

跳《马灯舞》初时是由单人腰部装有道具白马者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蚕家以少些白米和年糕块相酬谢,后发展成由“花瓶囡”前引,“拾马蛋”者穿插表演的组合表演形式,由马灯班子择场地演出,受乡村蚕农欢迎。

蚕花马灯舞流传于浙江省海宁市西部许村镇沈士社区一带,北至桐乡市上墅镇,东至长安镇原辛江乡,南至沪杭铁路沿线,西至余杭边界等地方圆范围内均有流传。以沈士一地历史最为久远,“班子”亦较多。海宁西部蚕乡,长传有蚕神“马鸣王”菩萨,出处见晋时干宝所著《搜神记》一书,有马革裹挟大人(将军)之女飞至桑林间化为蚕的记述,后人尊此女为“蚕神”,之后便有了骑白马的“马鸣王”。蚕乡农户均供奉祭祀,求“蚕神”保佑蚕茧丰收。沈士一带将求神演化为舞蹈,并组成“跳马灯”班子,流传在乡间。表演形态以演员身负一道具白马,用跑跳步法掀动马头作舞蹈动作。初时演员单个走村串户,为蚕家表演并顺祝蚕花茂盛。后渐形成多人集体舞蹈,分有骑马者、“花瓶囡”、“拾马蛋”三组,表演时走“长绞索”、“剪刀索”、“双腿马”等队形,在“跑马锣”伴奏声中边走边舞,以“花瓶囡”作前引,“拾马蛋”者为丑角,表演怪异,发挥随意,整个舞蹈生动有趣,热闹欢乐器具有道具白马,称“马灯”,分前后两部分,用细竹篾编扎成骨架,综合部分用细铁丝固定。成形后用白布或棉纸缝制和裱糊在骨架上,再根据部位用颜色画出马的嘴、眼、鼻、鬃、尾。马灯以白马为主,亦有红、黄、青等多种。

马灯舞表演时用锣钹鼓伴奏,有《急急风》、《四击头》等经曲。充分显示了古老的蚕文化民间民俗艺术,保留了原生态生产习俗事象,具有一定的传承和资料价值,可供有关部门作深度研究。如能进一步加工,发扬光大,亦可发展成有水准和价值较高的舞台艺术,是江南蚕乡一项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蚕花马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三珍斋卤制技艺 (嘉兴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桐乡剪纸(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