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黄代书,男,1944年4月生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长江干流上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而马武镇是石柱县的一个极具土家民族风情的小镇,黄代书就出生在这里。童年时,黄代书和周围所有的同龄人一样,都是山坡上最普通但又最活泼的放牛娃。

0.webp.jpg

孩子们每天在山坡上放着牛,大人们在田地里劳作,即便烈日当头,也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大人们会在劳作时唱起啰儿调,即兴发挥,随意创作,以便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譬如根据每个时间段太阳位置的不同,便能作出好几首《颂太阳》,既是表达对太阳赐予人们光热的赞美,亦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是展示自己啰儿调歌唱实力的机会。
  从小便沉浸在浓郁而淳朴的啰儿调氛围里,黄代书对啰儿调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没有正式向谁拜师学唱过,但凭借自己记忆力超群的本事,黄代书自学了无数首动听的啰儿调。他现在仍骄傲地说道:“那时候只要用心听一遍,我便可以将整首歌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就这样,小小放牛娃便靠自学而成为一个啰儿调能手。那时候的黄代书也没有想到,这一首首动人的啰儿调竟会陪伴自己走过漫长岁月。
1963年,年满十八的小伙子黄代书走进学校,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为了学校的教学支柱,他几乎要教授所有的科目。而作为一名啰儿调能手,黄代书自然也将啰儿调带入了音乐课堂。

0.webp (1).jpg

年轻的男老师多才多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在音乐课上,黄代书不仅将自己会唱的啰儿调教给学生们,他还善于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留心每天发生的事情,从而创作出新的啰儿调唱词。在这样启发学生思维的课堂上,学生们踊跃思考,根据身边的人、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啰儿调唱词。
  直到退休前,黄代书已经从教三十载。在这三十年时光里,他用啰儿调丰富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音乐课堂,带领无数学生学唱啰儿调,传承土家民族文化。
  而1996年,时年五十三岁的黄代书离开了教学岗位。原因是老伴儿自1982年患上病痛,身体状况愈发不容乐观。黄代书与老伴儿感情深厚,为了照顾老伴儿,黄代书与学校商议,听从学校建议,提前退休了。
失去了为孩子们继续传授知识的机会,黄代书心中有些遗憾,更加遗憾的是,土家啰儿调或许会因此而渐渐被新生代们遗忘。虽然没有机会再在课堂上传唱啰儿调,黄代书却依然在啰儿调的传承之路上坚定地前行着。
  2009年,在被评为石柱土家啰儿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后,黄代书深深地体会到身上的担子更加重大,任重而道远,他决定要尽余生之力将啰儿调传承发扬下去。
  既然要传承,那么首先就要将现存的啰儿调进行收集整理。于是,黄代书手拿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开始了走访乡邻、收集整理的工作。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走访的过程开展起来竟会遇到那么多困难。
黄代书的目标是要将马武镇现存的所有啰儿调都收集整理出来,于是他日日奔波在马武镇各个村寨之中。烈日严寒、徒步行走、跋山涉水,这些对黄代书来说都不算什么。就算是有一次顶着烈日徒步行走几十里地,且近一天没喝到一口水,路上还遭遇毒蛇险些被咬伤,他都并不觉得辛苦。但令他最为心寒的却是乡邻们的不理解与不支持。很多乡亲们说黄代书是闲得没事做,也不明白他收集整理这些山歌调调有什么用。因为在乡亲们眼中,这些山歌都已经无甚用处,既不能像流行歌曲那样广受年轻人喜爱,又不能靠其挣钱养家糊口。就这样,黄代书的收集整理工作艰难地进行着。
  然而,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黄代书在这次走访过程中仍然收获颇丰,他将所收集来的啰儿调进行整理归类,为啰儿调的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电视台都曾借阅过他整理的资料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除了收集整理工作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开展传承工作。于是,黄代书主动与马武小学进行商谈,当时黄代书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不要任何报酬,我只希望学校能安排固定时间让我为学生们教授啰儿调。”对黄代书来说,学生们朗朗传唱啰儿调的歌声,就是最好的回报,最终,马武小学与黄代书签订了授课合同。
  黄代书对这个自己曾经任教数十载的学校有着无法言说的感情,同样,被黄代书的一颗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所感动,这个学校也诚挚地欢迎他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重新回到课堂,教导学生、传承啰儿调。
  他心中一直坚定地认为,学校是一个思想发源和传承的地方,而如同初升太阳般的学生们就是最具活力的传承接班人。只要让啰儿调在学校生根发芽,精心浇灌,一定会开花结果。
  黄代书在这一次重新回到学校教课之后,继续沿用之前在校教课的方式方法,除了教授学生们自己收集整理的所有啰儿调之外,还将自己创作的新的啰儿调教授给学生,比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的童年》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强调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开动脑筋,让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啰儿调。
  黄代书义务教授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生们对学**啰儿调都很有兴趣和热情。在黄代书的课上,他们得到了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也得到了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们来说,黄代书教授的不仅仅是啰儿调这一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更是紧跟时代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这对他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除了在学校教授学生,培养啰儿调的新鲜血液之外,黄代书还注重对家里亲人们的培养教育。他将传承啰儿调的希望同样放在自己的子孙身上,致力于激发他们学**啰儿调的兴趣。
  黄代书自豪地说,自己的小孙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为唱啰儿调的好手,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表演活动,不仅获得了掌声也获得了各种荣誉。看到小孙子如此热爱啰儿调,黄代书由衷地感到欣慰。
  这一路上遇到再多的艰难险阻,黄代书都无所畏惧,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如今,听到这么多充满朝气的声音在演唱啰儿调,黄代书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和幸福的笑容。
  黄代书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啰儿调的一些特点,那便是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也便于传唱。而黄代书认为啰儿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便于即兴编词,能够让人们看到什么便唱什么,极富生活情趣。
  多年以前,黄代书在掌握了啰儿调的填词技巧之后,便把它用于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根据身边的人事,来自己创作新的唱词。
随着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大山之中的土家村寨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人民教师的黄代书,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学**的态度,紧跟新时代,把握新思想,学**新规范。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黄代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了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他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身为一名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学生们更加深刻地学**各项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
  于是,他便接连创作出多首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啰儿调,比如说《交通安全进万家》《优美校园靠大家》等等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的啰儿调歌曲。让学生们能够在每日学唱啰儿调的欢乐氛围中,牢牢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黄代书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前,他在校园内教授学生传唱啰儿调,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更是为了传承发扬土家民族文化。他为自己身为土家人而骄傲自豪,也希望土家族的小辈们能牢记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后,黄代书更加深刻地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克服困难,走访民间收集整理啰儿调,只为了能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用笔墨纪录下来,永不失传;他主动提议,不计报酬义务回到学校教授啰儿调,只为了能让这一歌唱形式响彻校园,绵延发声;他积极配合,参与央视、重庆卫视及石柱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的采访报道,多次参与各大晚会及活动演出,只为了让土家啰儿调不断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不失关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使成为了国家级的啰儿调传承人,即使他的歌声日日播放于当地电视台,即使他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黄代书仍然不忘初心。他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所有的掌声和关注,他用一颗执着坚守心努力开展着啰儿调的课堂教学,他用一颗积极学**心不断为啰儿调注入新思想新血液。
  少时因热爱而自学啰儿调,此后一生为了啰儿调的传承而劳心劳力。黄代书在自己几十载的教学生涯里,用啰儿调影响了莘莘学子。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黄代书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他让校园内飘扬悠扬啰儿调,也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桃李芬芳。而如他所愿,土家啰儿调也将继续向着前方,灿烂绽放。

0.webp (3).jpg


上一篇:【中药协会·传统医药】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金世元

下一篇:【安徽·传统戏剧】徽剧(国家级)传承人:章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