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以浙江省为主提出申报,杭州市余杭区,湖州市南浔区、德清县,嘉兴市桐乡市、海宁市以及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共同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
   蚕桑习俗是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经及四川成都,这一区域长期以来就被称为丝绸之府,人们因为蚕桑丝绸而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圈。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到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
   蚕桑文化起源于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湖州的蚕桑生产习俗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在中国蚕桑丝织文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浔区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民俗“含山轧蚕花”,德清县的民俗小歌舞“扫蚕花地”,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浔区的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德清、南浔蚕桑生产习俗,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塘栖茧圆:旧时蚕农们信奉蚕神,每逢蚕神生日必做茧圆祭拜。这一习俗伴随着蚕桑生产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塘栖的养蚕人家,几乎还都会做茧圆。每逢蚕神菩萨生日或庙会,他们都会制作茧圆。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又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龙村地处良渚文化带,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海宁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建制盐官县,之后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夕,县城一直在盐官镇,而云龙村地处盐官镇以西五公里处,西北与海宁西部重镇长安镇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快捷。根据村里的年人回忆,清末以来,云龙村一直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
   1、有关蚕桑生产的传统知识,如育种的知识,收蚁、头眠、二眠、三眠(出火)、大眠、上山等养蚕流程的知识及其注意事项,蚕室消毒的知识,烧茧制丝的技术,桑树栽培和采桑知识、防治桑园病虫和蚕病的传统知识,等等;
  2、建立在蚕桑生产基础上的蚕神信仰,即蚕花五圣的信仰;
  3、蚕桑生产的各种民俗仪式,如插桃枝习俗、蚕猫习俗、养蚕禁忌、清明“蚕熟夜”习俗、卜蚕卦习俗、蚕歌习俗,“扫蚕花地”习俗,以及由于蚕桑生产而对当地方言产生的特殊影响;
  4、在相关民俗仪式上表演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以及与蚕桑生产相关的民间文学,如蚕花马灯舞、蚕花五圣的传说等;
  5、与蚕桑生产相关的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如蚕网、蚕匾、切叶墩头的制作工艺;
  6、各种土法缫丝技艺。俗称“做丝”,由一人操作:做丝人坐于硬灶旁高凳上,一手抓生茧入锅,一手持丝帚将煮熟茧子扰动扯虫茧丝,将7至8个茧子丝合成一股穿入丝扣,拉过“响蝉”,搭在绕丝辖片上。两手配合操作,右脚踏动传动木板,通过转轮,纱绳带动辖片轴使其旋转拉绕蚕丝。如此连续操作,便为整个缫丝过程。
  7、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比重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上升,蚕桑生产本身有萎缩趋势,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也正在消失。

清明节,嘉兴桐乡洲泉镇举办了第七届水上蚕花盛会。
  洲泉镇的水上蚕花盛会,已有8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农民祈求田蚕丰收而起的民俗仪式。每年清明节,四方百姓便齐聚双庙渚,渴求“蚕好才(全)好”。1998年第一次恢复以来,蚕花胜会共举行了六届。
  据悉,此次蚕花盛会观者达3万左右。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期;因此隆重恢复举办这个盛会,也是借机还原一个更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上一天晚上称清明夜,人们往往将这夜看成跟年节的除夕夜一样,通常要准备一餐近似年夜饭的清明夜饭。外出的亲人这天一般都要赶回家来吃清明夜饭,以示合家团圆。清明夜饭虽不及年夜饭那样丰盛,但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如芽蚕豆、糯米嵌藕、马兰头、炒螺蛳等。传说这跟养蚕有关:芽蚕豆是发出来的,吃了它将来养蚕就兴发;藕的丝很长,吃了它将来养蚕采下的蚕茧丝头就长;马兰头能健脑明目,蚕娘吃了眼力好;吃螺蛳的好处最多,旧时病蚕称“青娘”,吃螺蛳称“挑青”,传说清明夜吃过螺蛳将来就可以消除蚕病。


上一篇:【民俗】新市蚕花庙会(湖州市)(省级)

下一篇:【民俗】菇民习俗(丽水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