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西吴高腔(金华市)(省级)
2018-11-22 15:50
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位于金巨盆地东部,地貌上属浙中丘陵盆地,南 邻浙中山区,东接浙东盆地低山。地势是两山夹一I,即位于北山(金华山)和 南山(仙霞岭余脉)中间金衙盘地东部的地理位置。
西吴高腔盛行于金华一带, 因在金华北山脚下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 名。 腔调较为流畅委婉。 西吴高腔是中国现存的保留原始风貌较多的古南戏 遗存之一。 综合多年来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定,现存的西吴高腔 最迟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形成,俗称飞阳腔,并流传至今。 西吴 高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历程。
明朝初年,江西飞阳腔和海盐腔流人金衙盆地一带,随后便与该地区的 婚丧嫁娶等风俗民情相结合而形成了西吴高腔, 并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开 来。 现如今,通过对西吴高腔现存传统剧目的考察发现,绝大部分是流行于明 代嘉靖年间或其以前的古南戏。 故此,西吴高腔真正形成于何时虽已不可考, 但至迟不应晚于明代嘉靖年间。
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 激越。 而西吴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 高腔曲牌很 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 初用长短句词格。 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 珠记》、《白兔记》等。
明末清初,西吴高腔进人繁荣期,道光前达到了顶峰,有 50 多个西吴高 腔戏班,参加演出人数有两千之多。 在这一时期里,形成了西吴高腔《槐荫树》 等十八本剧目。 道光时,昆腔和乱弹兴起,西吴高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日趋衰落。 日寇 人侵金衙以后,最后一个西吴高腔专业戏班但旗息鼓。 但民间仍有道士为死 者做功德时,演唱高腔。
新中国成立后对西吴高腔进行了抢救整理,至今仍保留着西吴高腔的演 出剧目和曲牌。 由于高腔腔体的特殊性,观众很难接受,而影响了上演的机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