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冉”派。

1734年,道孚县惠远寺建成,七世达赖移住该寺,寺庙曾组织僧众排演《江嘎冉》、《志美更登》、《文成公主》等剧目。1752年,由于地震,寺庙损失严重,藏戏停演。1909年,原巴塘丁宁寺活佛纳卡派往惠远寺任堪布,再倡藏戏,亲自教授《志美更登》、《诺桑法王》等剧目。所以,道孚藏戏吸收了巴塘藏戏的部分特点。1959年至“文革”期间停演。1979年底,道孚协德乡群众主动捐款筹资,成立业余藏戏团,排练《志美更登》、《卓瓦桑姆》,并在节日期间上演。1985年,该乡民办教师在学生中选出男女演员,组成业余藏戏团,排演出《江嘎冉》、《扎西雪巴》、《志美更登》等剧目。

道孚藏戏,时起时辍,繁衍至今,已无“江嘎冉”派痕迹,经历代戏师取舍,吸收了康巴地区的山歌、舞蹈、锅庄和跳神音调,融入本地民族音乐及跳神舞步。与西藏的藏戏已有很大区别,形成了道孚藏戏的独有风格。


上一篇:【传统戏剧】康定木雅藏戏(西藏)省级

下一篇:【传统戏剧】甘孜藏戏(西藏)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