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巴塘藏戏(西藏)省级
2018-11-21 14:19
巴塘藏戏:藏语叫“江嘎冉”,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冉”派。
清顺治十年(1653年),西藏五世达赖派德莫诸古到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修建丁宁寺大殿。大殿落成举行开光典礼时,在丁宁寺十四世纳卡活佛庚呷洛绒曲珠从西藏请来的藏戏大师群觉纳指点下,寺僧表演了《江嘎冉》、《扎西雪巴》、《诺桑法王》等藏戏剧目。之后,每年“央勒节”期间,剧团均上演藏戏。1905年,改土归流期间停演。宣统末年,巴塘上磨房沟阿磋等人筹集资金,恢复演出。1921年,丁宁寺活佛昂旺洛桑登碧真美青绕次烈嘉措从西藏返巴塘,从巴塘仕绅手中接管藏戏团,由雄萨本扎两洛布、宗哥本银扎甲错、甲日本朗吉等相继改编传统剧目《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志美更登》、《文成公主》、《顿月顿珠》、《朗萨姑娘》、《白马文巴》等,在继承“江嘎冉”派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本地“羌姆”和地方舞蹈、民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塘藏戏。巴塘藏戏是甘孜州藏戏各流派中,演出剧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藏戏流派,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巴塘藏戏是一枝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1950年11月17日,西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康定成立时,巴塘藏戏应邀进行了专场演出,受到各界好评。1958年,巴塘藏戏代表四川省到昆明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所演出的舞台剧《郎莎姑娘》受到文化部的赞扬,主持汇演的夏衍亲自接见了巴塘藏戏代表团的全体演员,并授予巴塘藏戏“雪山上的红牡丹”的光荣称号,还提议将“巴塘江嘎冉”改为“巴塘藏戏团”。1964年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优秀节目演出活动中,现代剧目《秋收时节》获得好评,开创了藏戏现代剧目创作的新路。“文革”期间巴塘藏戏演出活动停止。1979年,该剧团恢复,并参加当年“央勒节”的演出。1981年4月四川省暨甘孜州藏戏调演在巴塘举行,该团改编上演了《诺桑法王》、《志美更登》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