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大坑舞火龙(香港)国家级
2018-11-17 14:58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铜锣湾大坑的传统民俗活动,最迟于19世纪末便已出现,但实际由何时开始却无从稽考。民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位于香港岛铜锣湾区的大坑,原是一客家村落。相传光绪六年(1880)年,大坑发生瘟疫,村民便制作一条火龙,在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巡游,并燃放爆竹。之后,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后,大坑每年中秋节前后三天都会进行舞火龙活动,以保合境平安。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据说大坑原为客家渔村,村民以耕种及打鱼为生。直到某年大坑发生风灾以致瘟疫,死人无数,有村民提议于中秋节在村周围舞火龙,烧爆杖,希望驱除瘟疫。自此当地人每年中秋节前后三日都会舞火龙,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近代人认为由于爆杖中所含的硫磺有杀菌功效,故舞火龙驱瘟疫之习俗仍有科学根据。
火龙的制造:龙身用稻草扎成(现改用珍珠草);龙头由藤条屈曲为骨架;龙牙以锯齿的铁片造成;双眼睛是手电筒;舌头是漆红的木片。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个沙田柚。舞龙时,全条龙身都插上火红的香,在夜间舞动,点点星火,十分可观。
从前,节日完毕后,习惯把火龙抛下铜锣湾避风塘的海底,以示“龙归沧海”,但为免污染海水,于深夜用货车送到焚化炉去,变作“飞龙在天”。
活动地点: 铜锣湾大坑区,巡经路线包括莲花宫、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华伦街。
火龙晚上6时左右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再于安庶庇街插香后起龙,先到浣纱街对嘉宾作致敬礼,多数会打龙饼(喜结龙团),之后会按传统游街(火龙会在大坑的街道上舞动),途径浣纱街、京街、新村街、铜锣湾道等,游街完毕会到浣纱街拔香和重新插香,后会在浣纱街表演至10点左右。整个仪式可分为“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份。2010年、2011年,火龙更在中秋正日10时左右舞至邻近的维多利亚公园中秋
火龙扎作方法十分讲究,龙身全长220呎,除龙头龙尾外,规定全身分成32节。龙身由珍珠草扎成,全身插满长寿香,故称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