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新前采茶舞(台州市)(省级)
2018-11-16 15:11
《采茶舞》是流传于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的一种民间舞蹈,她问世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采茶舞》是七里村一带农民逢年过节、庙会时庆祝茶叶丰收的自娱活动之一。它源于乡村民间的采茶歌、采茶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采茶舞》表达一群采茶姑娘上山采茶(劳作)时的欢快情景。最早的版本描写村姑在采茶时有一位姑娘的情人(也称牧童)采来鲜花,众姑娘拦住抢夺,互相追逐,走出许多美的队形,这种表演形式亦可称为“采茶抢花”“采茶扑蝶”。当时女演员12人,牧童男演员1人,演出节奏较“散”,比较自由浪漫,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戏剧风味。
采茶的歌词内容,也是农民在实际劳动中的素材积累。象“正月采茶是新春,敲锣打鼓闹盈盈,前村狮子抢绣球,后村滚龙大翻身”。表现了解放后农民生活日益富裕,欢欣鼓舞的内容。再如“六月采茶茶叶粗,粗叶细制用工夫,采茶不怕太阳晒,烘焙不怕砻糠火”。则表现了茶农在采茶、制茶时辛勤劳动的内容。唱词通俗简单,农民一听就懂,当地的小姑娘都会唱,也会表演一些动作。
该舞原以12花名而起调,用12个月份编成唱词,前6个月为正采(即顺采),后6个月为反采(即倒采),配打击器演出,带有戏曲风味,后紧缩为6个月花名为唱词。曲调简朴健康,婉转动听,节奏感强,唱词通俗易懂,动作简单而优美,很受群众喜爱。
解放后,采茶舞的唱词、曲调、形式由七里村王天明、王明伦和王植芳等老艺人提供出来,经由村里宋法明、李敏山等老艺人的整理加工编排成舞后,流传开来。1956年,黄岩文化馆派江月娥老师再次整理加工,参加黄岩县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轰动全场观众,获演出一等奖。1957年《采茶舞》在参加浙江省民间舞蹈大会演时又获演出一等奖,并留杭公演。“文革”期间,采茶舞受到践踏,长期停演。1984年国庆调演时,新前乡重新组织七里村编排,并对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作了必要的艺术处理,参加黄岩县文艺调演获二等奖。1999年10月采茶舞参加黄岩区庆祝国庆50周年大型广场文体表演,同年10月又参加台州市首届艺术节民间艺术大会串表演获银奖。2002年和2005年分别参加黄岩柑桔节暨农民艺术节踩街表演活动。
2007年,新前采茶舞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市政府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