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张跃政,男,出生于1952年,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平罗县民间故事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祖辈言传身教 听着故事长大

我叫张跃政,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背歌谣、学谚语,别的小伙伴在玩“警察抓小偷”、滚铁环、“打老牛”等游戏时,我就听家里的长辈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我的祖父、母亲和舅舅也喜欢讲民间故事,从我记事起,童年最有趣的时光就是坐在长辈身边,听他们讲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武松打虎等故事。民间故事成为我增长知识、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最好“课堂”。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最爱讲的是历史故事,很多故事细节他都讲得栩栩如生,比如讲到张翼德喝断当阳桥拦阻曹军一段,祖父会站起身,双手握拳,抬头挺胸,提高声音,模仿张飞的姿态:“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至今难忘。我母亲则喜欢讲民间传说故事,如沉香劈山救母、苏小妹三难新郎等,还有不少地理传说故事。我舅舅喜欢讲人物故事,既有古代历史人物传说轶事,也有近现代的奇闻异事。三位长辈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对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我今后从事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编撰打下了基础。

听故事寻根问底 览群书拓宽视野

年幼时,我听故事只是听热闹。长大一些,听完故事则喜欢问为什么。祖父、母亲和舅舅讲故事时,我会不时插话提问,比如“武松打虎”这一段故事,我会问“后来山里还有老虎吗?武松走后又发生什么事了?”有时候长辈会为我解释疑问,有时他们对故事的发展也不清楚,我就去找相关书籍寻找答案。我先找来《水浒传》的小人书看,书里没有答案,我又去找《水浒传》的小说看。刚开始认识的字少,读起来很费劲,要边看边查字典,还要问大人,半懂不懂地读下来,关于老虎的故事还是没找到答案,但对《水浒传》的故事有了很多新的了解。 

我和小伙伴在一起时,也会给他们讲故事。刚开始讲,有些细节记不清楚,小伙伴在听的时候也会提问。为了解答疑问,使故事内容更丰富、细节更翔实,我在下次讲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讲得次数多了,故事越讲越清楚,越讲越细致。我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也就是所谓的“讲学相长”。我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学故事,逐渐对民间故事的来源、内容、发展和传承开始了新的探索。

走南闯北寻故事 跋山涉水觅传说

随着对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的深入了解,我决定编撰一套介绍民间故事的书籍。这套书立足宁夏平罗,把历史上精彩的、值得传播发扬的好故事、好歌谣、好传说集中整理、归纳,能反映平罗、银川甚至宁夏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的智慧。从1985年开始,我东渡黄河水,西登贺兰山,寻找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 

找故事、寻传说、记歌谣,都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可供参考,几乎全凭“口传心授”,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候为找一个民间故事的讲述者,要跑几次才能见上面;见了面,因不熟悉,对方也不一定愿意告诉你;有时候对方痛痛快快地讲了,我也不能没有一点表示,至少要请人家喝杯茶。从1985年开始,我坐着班车,带着纸笔,背着糖和茶叶,几乎跑遍了平罗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村。故事听完了,请人喝一杯茶,道了谢,再去下一个讲述人那里听故事。 

找故事的过程很不容易,找歌谣的过程就更难了。很多歌谣听上去旋律悠扬、动听,但没有词只有调,要整理记录下来就需要听原唱者的演唱。而歌谣都是口口相传,原唱者到底是谁很难查找。我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打听,一个村一个村地寻找。有一次,我为找一首歌谣,找了好几个村子都没找到演唱者。坐在村口休息时,听到一位老奶奶一边搓玉米一边唱,唱的就是我要找的那一首。我赶紧走过去和老奶奶拉家常,帮老人搓玉米。听老奶奶唱歌谣,我一句一句地把整首歌谣记录了下来。1985年,我搜集整理民间谚语7本,共6000多条,民间歌谣5本,共200多首,民间传说故事8本,共200多篇,为今后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的编纂成书打下了基础。 

走的地方越多,了解的故事越多,平罗县的山水河桥、古城阁殿、岩画古墓、寺庙楼塔、牌匾书画、渠道湖泊,道路村堡里呈现出来的神仙精怪、动植物,帝王将相、军阀列强、文人才子、能工巧匠、豪杰侠士及黎民百姓都是故事、传说、歌谣,他们抒发着塞上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赋予他们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表现着塞上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表达着他们的心声、愿望和喜怒哀乐,把塞上人民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真善美,憎恨假丑恶,以及向往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愿望抒发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记录者,我内心充满着自豪与喜悦,也充满着责任和使命,我要把这些历史精华、人民智慧呈现给更多的读者,让人们了解民间文艺的独特魅力。2008年,我搜集整理、编纂成书的《珍宝传说》《珍宝歌谣》《珍宝故事》3本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共精选传说102篇,歌谣193首,故事92篇。这3本书先后荣获国家山花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文联第八次文学艺术二等奖,石嘴山市委、政府首届文学艺术一等奖,入选宁夏农家书屋工程用书。2012年6月,这3本书还在宁夏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图书博览会上展销。

传承不易 从小孙子抓起

我今年64岁了,再像年轻时那样东奔西跑实在力不从心,民间故事需要有后辈的传承者。我刚满5岁的小孙子是我选好的传承人。别看孩子小,他就像我小时候听我的祖父、母亲和舅舅讲故事一样,特别用心。只要我一讲故事,小孙子就乖乖坐在我身边,认认真真地听。孩子喜欢听,我就多给他讲,培养他的兴趣,希望今后他也能继承民间故事的非遗传承工作,搜集、整理更多的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讲给更多的人听,把民间故事这项非遗项目一辈辈传承下去。




上一篇:【传统舞蹈】浦江滚地龙(金华市)(省级)

下一篇:【传统舞蹈】江山手狮(衢州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