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余姚十番(宁波市)(省级)
2018-11-16 13:58
余姚十番(亦称粗细杂番)是流行于余姚民间的一种器乐表演样式。明嘉靖后期,戚继光在浙东平息倭患,姚北一带民众为欢庆抗倭胜利,祈求太平,兴起有粗细杂番表演为重要内容的迎神赛会,该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发展。清朝乡邑诗人胡德辉曾在《赛驱蝗神诗》如此描绘余姚的十番音乐:“何以发聋聩,鼍鼓杂金桡;何以流雅韵,细乐和笙巢。”
余姚粗细杂番在余姚几乎每个村都有演奏十番的民间艺人,尤以姚北朗霞一带十番班最为普及。
顾名思义,余姚粗细杂番有粗细之分,粗十番以击打乐器为主,通常由6—8人组成。乐器有鼓、锣、钹、碰铃、唢呐、招军等。细十番以丝弦乐器为主,演出人员10余人不等,乐器有二胡、板胡、笛子、琵琶、金刚腿、三弦、月琴等,总共乐器达三十多种之多。二者可分可合,规模有大有小,一般民间乐队兼有粗细二种器乐,故俗称粗细杂番。
余姚粗细杂番常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生日寿诞等场合,它的曲调丰富,能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曲调,例如在余姚北部村一带,贺喜庆常用曲牌有《春天快乐》、《梅花三弄》等十余种。丧事常用《柳青娘》、《醉步登楼》二种;生日寿诞常用《大开门》、《朝天子》、《点江阵》三种。
余姚粗细杂番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兴盛不衰、代代相传,主要是因为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的艺术生命。
【新桥十番】 常山县
新桥十番锣鼓是在明代十番锣鼓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具有衢州地区特色的婺剧内容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清光绪年间,常山县新桥乡横山路村王人俊为代表的王姓家族十番锣鼓队是该民间器乐的主要表演团体。
古时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旧时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则称之为“吹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和兼用丝竹乐器演奏者称“丝竹锣鼓”两种。演奏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乐队的人数8至12人不等,也可数十人,所用乐器少则10余件,多则30余件。主奏乐器为笛、胡琴、唢呐、先锋(极少量乐曲为笙),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比较丰富,有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等,另加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等。主要特点是其打击乐部分,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按数列规范程式组合成节、句、段;套曲曲式结构中,以“身部”出现“大四段”为标志。现存的比较流行的曲目有《划龙船》、《小桃红》、《万家欢》、《喜遇元宵》等。
目前,演奏者多为当地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乐手。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当地农村,亦农亦艺。每逢春节、中秋、庙会以及婚、丧、喜、庆等事,则被广泛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