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浙江省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上虞市、磐安县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演奏法在全国民乐吹奏乐器的演奏中是极为独特的。其乐队编制的特点是“五锣、三鼓、三大锣”配套组合,吹奏乐器包括唢呐、长号等,另外还有丝弦乐器。主要传统乐曲有《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东乡一派以黄泽农民乐队为代表,偏重于丝弦乐演奏,风格倾向于纤柔细腻,曲目多为民歌小调及一些传统的民间丝竹乐曲。
  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基础,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虞民间吹打乐源远流长。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父子丹朱之乱来到今上虞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故此地便名为百官。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上虞”之名也由此而来。上虞民间吹打乐中有些曲牌至今古韵悠悠,不能说没有受远古时期这些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据《上虞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孝女曹娥之父曹盱,即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每年端午,都有数不清的鼓手乐手在龙舟上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历年来在上虞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陶扁钟、汉六朝的埙,以及晋代青瓷谷仓上堆塑的人物群像可以看出,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有的击鼓,有的抚琴,有的吹箫或弹奏琵琶,还有表演舞蹈和杂技的,这些无疑都为上虞民间吹打乐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南宋时期,随着辽金占领北方,宋室被迫南渡,遂使杭州成了当时朝廷的都城,也使当时浙东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间器乐伴随歌唱的活动已十分兴盛。歌曲演唱的繁荣,也推动了器乐的发展。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精于音律的周邦彦,以及张先、柳永、张炎等,都为民间器乐的演奏创作谱写了大量的词曲作品,由此及彼,上虞民间吹打乐也因此而繁盛,留传至今的不少曲牌,《疙瘩子》、《文武辕门》等,无论曲式和调式,都在那时有了一定的雏型。到了明代,是上虞民间吹打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上虞县志》有“嘉靖年间,民间多有迎神赛会之举,鼓吹、杂剧,备极兴盛”的记载,“备极兴盛”的程度是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吹打乐和吹打坐唱的戏曲班(俗称“十番班”)。民间的婚丧喜庆以及重大节日活动,肯定都有民间吹打乐的班子参与其中。


上一篇:【传统音乐】十番音乐(遂昌昆曲十番)(浙江省丽水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 金华山歌(金华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