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项目。在中卫年俗文化中素有放河灯项目,已被整理载入《中国节日志·宁夏春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晚上,位于市区黄河沿岸的福星寺、圆通寺等庙宇都举行“顺星”活动,放河灯为主要仪式,属于传统文化习俗,人们通过放河灯表达对亡故亲人的哀思和悼念。

据考,放河灯风俗于明代由江南水乡传入中卫。明洪武初年,中央集权无力控制边陲,便将灵州、鸣沙、中卫等地居民迁往关中。洪武三十二年,国力恢复,又重新迁移,后又“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江南人在河里放灯,以表达“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明”的思乡之情。

关于“顺星”,民间相传,地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逢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人们来到寺庙参加诵经、过关等仪式,则会福星高照,平安吉祥。于是,每当这天,中卫太平寺、福星寺等都会举行盛大的“顺星”仪式。人们怀着美好心愿到此祈福,老人多求增福增寿、家庭和顺,中年人多求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年轻人多求出入平安、学业有成。所祷念的“顺星”诵文充分反映出祈福者的美好心愿:“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龙年大吉祥。北斗七星细观望,寻找人间孝儿郎。道一句心声,日夜保佑安康……”之后,人群开始通过装饰华丽的关口。关口贴有消灾关、平安关、智慧关字样,以及“众善奉行年年如意,诸恶莫作岁岁平安”对联。

放河灯习俗在中卫由来已久,清朝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新墩庙碑记》记载,乾隆时期新墩渡口船运、商贸两旺。宣统三年七月,黄河中卫水运正式通航,由西宁、兰州至中卫多用牛皮筏,再以木船运抵包头。当时人们划着皮筏木船出发之前,或途经暗礁险滩时,在供案上置祭品,点燃灯盏放入河中任其漂流,祈求一路平安无事。同时,黄河水面上作业十分危险,一旦落水尸体难寻,于是亲人用放河灯来招魂,祭奠亡灵。久之,放河灯便成为一种水上祭奠仪式被留传下来。

过关之后,人们便手持河灯,浩浩荡荡前往河边放灯。所谓“河灯”,多以蓝边陶瓷碗为灯座,周边糊上一圈约20厘米高的彩纸做防风围罩,并装饰象征高洁的莲花剪纸纹样,故亦称“莲花灯”。灯盏里点燃蜡烛,或添放香油。灯盏外边供奉亡灵牌位。河灯颜色很有讲究,以五色纸装饰而成,红色代表吉祥如意,黄色代表学业有成,绿色和蓝色代表发财致富等。

河边设有灵堂,道士诵经超度,鼓乐声、鞭炮声、招魂祈祷声交相呼应。黄昏时,男女老少根据各自的心愿,精心选取河灯,鱼贯而行,聚集河边。放河灯之前,由道士领诵祭河词:“万山之祖,巍巍昆仑。黄河之源,巴颜喀拉。物转星移,桑田沧海。人类发祥,百万年前。上古文明,一脉相承。文字记载,泱泱五千。人之躯体,地水风火。人之灵魂,神闲气定。三皇五帝,古圣先贤……”然后,人们便把一个个满载愿望的河灯依次缓缓放入河中。放在水面上的河灯犹如天上银河降至人间,烛光闪闪,信水由灯,由近及远,带着哀思和寄托,漂流在滔滔黄河水中,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有的地方还在放河灯的同时,在河滩上点燃篝火,举行舞龙活动。大人小孩们手托五彩河灯,欢快地从龙头钻到龙尾,或蹦蹦跳跳地从火堆跳过,祈求一年平安吉祥。


上一篇:【传统技艺】泥塑(北京市)国家级 传承人:双彦

下一篇:【民俗】古渔雁文化(盘锦市)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