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筏制作技艺项目。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南下水。”据考,这里的“船”即指皮筏。《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中卫皮筏俗称“排子”。元朝因漕运而发轫,以牛皮实之;清代光绪年间,采用羊皮制作,系黄河水运工具。

“黄河弄筏”是中卫历史上的一大景观。明代中卫十景中“黄河晓渡”有其一。清朝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于案牍劳形之余,采风问俗。乘筏追浪,时见凫鸥嘹鸣,舞于河洲芦浦;蓑笠渔人,坐于苇篷皮筏之上。加之河边堤柳亦入绿,岸上桃花映水红,村舍隐约如画,令人流连忘返。黄恩锡便将胜景“黄河晓渡”更标为“黄河泛舟”。后来,历经岁月孕育洗礼,又被“黄河弄筏”替代而名列中卫新的胜景之中,成为沙坡头旅游品牌项目。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在《塞上曲》中称颂:“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表达的就是乘坐羊皮筏子的感受。

中卫皮筏素有牛皮、羊皮两类,清朝后期以来多为羊皮筏。整个皮筏由13个“浑脱”皮囊组成,重20多斤,能载5人。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个皮囊组成,载重15吨。皮囊以山羊皮为原料,宰杀后不开膛,由颈部开口,将羊皮囫囵脱下,用水浸泡3-4天取出晾晒一日,去毛洗净即成原皮。然后灌入食盐半斤及清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皮的颈部、四肢用绳扎紧,曝晒在烈日之下4-5日,使油质浸透,防腐耐久,一般皮囊呈红褐色即可充气组筏。皮筏的木架用厚2厘米、宽8-10厘米木板组成长约2.5米、宽约2米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柳条绑结成方格,并将皮囊排序用麻绳扎结在木条下面,一副羊皮筏子就这样告成。羊皮筏子浮力极好,排子匠用短桨划水,容易操作控制。乘坐羊皮筏子有很多讲究,忌讳破、沉、断等字眼,排子匠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河神,以图吉祥。


上一篇:【传统戏剧】雷剧(雷州市)市级 传承人:李德明

下一篇:【传统技艺】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盘锦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