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语,是指畲族所使用的语言。汉族人一般称之为“畲民话”、“畲话”或“畲客话”;在畲族内部则称之为“山哈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畲族有36.8万多人,分布在中国的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基本上都使用汉语客家方言,只有广东博罗、惠东等4个县10多个山村里的畲族,约1000多人,自称“活聂”,他们在本民族的交往中使用原有的语言。
  畲语有单辅音声母13个。带鼻冠音的复辅音只出现在塞音声母类。韵母有28个。带塞音韵尾的基本上是借自汉语客家方言的词。有8个声调,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情况基本一致。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一般在中心词前,只有少数几个形容词在中心词后。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分。形容词和量词重叠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数词有基数、计位数、计月数、计日数4套,各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句子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谓语后。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构词方式大部分是词根与词根相结合,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合成词比较丰富,以修饰结构的居多。汉语借词特别丰富。根据各地畲语词汇的差异,可分为莲花、罗浮两个方言,不同方言的人互相可以通话。

来自古代汉语的词汇
  畲族在历史上和长期受到汉族语言的影响,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  
学畲语唱畲歌比如走(跑)、行(走)、乌(黑)、赤(红)、寮(屋)、禾(稻)、镬(锅)、窠(窝)、奉(给)、其(他)、着(穿)、睇(看)、戮(杀)、仄(斜)、啮(咬)、使(用)等等。

畲语和客家话的关系
  畲语和客家话基本上能够没有障碍地互通。畲语和客家话的关系究竟为何,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观念中,一派学者认为,畲语是客家话的一种;另一派学者认为,客家话对畲语有过影响,但只浮于表面而已。现在一般认为畲语和客家话都是在不断迁徙中产生的语言,彼此有相似性。历史上,客家人的祖先在南徙过程中进入广东东部和北部时曾与畲族杂居,语言上彼此产生了影响,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畲族说客家话的原因。但畲语的历史要比客家话早许多,故此畲语必然保留不少和客家话以及其他汉语都不同的成分,并且畲语的分布和客家话的分布也不一致。

上一篇:【民间文学】 防风神话传说(湖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南票区剪纸(葫芦岛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