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幼颖悟,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10岁从汪香禅习画,14岁后画艺大进。1917年,到杭州,结识沈寐叟、马一浮、经子渊、楼辛壶等,相与研论诗、书、画。1920年到北京,因在报章与名士以诗唱和,受郁文大学招聘,讲授诗学,并得以结交郑苏戡、陈师曾、王梦白等,经六载之熏陶,诗画俱臻进境。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又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1931年,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

1932年,辞去一切教职,专从阳湖国学大师钱名山攻经学,三年足不出庐。因早年学习少林拳,后改习太极拳,颇多创获。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次年转往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又因少时多病,随母捶药,萌有医药济世之志。25岁从安徽名中医宋幼庵学医。精于病理,尤于妇科、骨科别有心得,曾任全国中医公会理事长。1946年任制宪国大代表,次年当选中医公会国大代表。

郑曼青1949年去台湾,与于右任、陈含光等结诗社,又与马寿华、陶芸楼、陈方、张谷年、刘延涛、高逸鸿等成立七友书画会,并参与发起建立中华民国画学会,当选为理事兼国画委员会主委,又任中国文化学院华冈教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纽约分会艺术组负责人。25年中,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个人画展,其间在巴黎国家画廊与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为西方画家所赞赏,被誉为东方水墨画之大师。在台湾,创立时中拳社,传授拳术。1965年赴美国,客居纽约,创办太极拳学社,广授生徒,直接间接从学研习者不下数万人。由于擅诗、书、画、拳、医五长,故被赞为“一代奇才”。

郑曼青先生二十七岁在上海向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学习杨氏老架太极拳,任职湖南省政府咨议兼国术馆馆长期间,推动国术为该省全民运动,并规定每两个月调派全省各县国术馆长及教官四十人,传授太极拳课程。但因学习时间较短,为便于传授学习,乃删减老架的重复招式,精简为三十七式,名为:「郑子简易太极拳」。

郑曼青在拜杨澄甫为师之前练过太极拳。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三年,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时,郑曼青体弱,同事刘庸臣教以太极拳健身。但只一月,便觉无趣而中断了。第二次在一九三○年,郑曼青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呕血,再次操习太极拳,不一月,病情好转,身体日渐强壮,于是坚持练习,两年间,那些力气十倍于郑曼青的人找他较量,好多次都为郑所败。

台湾杨氏太极拳传承人——郑曼青大师

杨澄甫初对郑曼青只是泛泛而教,似有保留。但郑曼青一生多奇遇,因缘巧合之事常见。杨澄甫的夫人抱病垂危,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见效,想不到郑曼青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杨澄甫感激不已,遂将他人未闻的口诀相授。

郑曼青诗书画底蕴深厚,对太极拳的见解自然不同于一般武夫。他将杨澄甫所传太极拳进行了改良,删繁就简,人称“郑子太极拳”。他说:“太极拳原仅有十三式,以沿传既久,架式增繁,练习费时,不易普及,余乃删减为三十七式。已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时制宜,勿以余著之简易太极拳以为简也。”

郑曼青的简易太极拳,强调了“美人手”,以尽取太极“柔”之精华。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书里,郑曼青附录了一张表格,用自己二十年来身体状况变化,来阐述练习太极拳的妙处,于今仍有教育意义。如:二十年前——耳目平常,不耐久用,手腕少力,足心时痛,腰膝稍劳便酸疲。目前——耳仍平常,目至今已四十九岁,视力反胜于前,且能耐用,手腕加强,足心不痛,腰与膝虽日行山路百四五十里,连达三五日,未觉疲乏也……

郑曼青曾任中央军校教官,主持过湖南国术馆,教授、推广太极拳。一九四八年迁居台湾后,更是以此为乐,创办时中拳社、太极拳研究社等,奔波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馆收徒,设班研究。时至今日,郑曼青的“粉丝”已达数十万之众。有一位叫Wolfe Lowenthal的美国人,还写了一本《郑曼青教授与他的太极拳是没有秘密的》(There Are No Secrets: Professor Cheng Man Ch'ing and His T'ai Chi Chuan)的书于一九九一年出版,专门探讨郑曼青的太极拳之道。

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园,有一处空地。据说,郑曼青常到此教拳练拳。“如果下午到树下的空地去找,还能发现清晨人们练拳时留下的痕迹,以及推手所画出的范围。”

郑曼青晚年撰写了《中华医药学史》、《易全》等著作,总结自己医学拳术所得。郑曼青多才多艺,国民党元老林森曾有“郑氏五绝”匾相赠。顾毓琇称郑曼青:“大道传中华,巨毫濡古今。六通桃李盛,三绝友朋钦。画意从诗意,天心见圣心。岁寒闻鹤啸,梅雪伴龙吟。”说他五绝之外,还通象棋和围棋,常与国手谢侠逊对弈。但这一切,对郑曼青而言“皆非有意求之”。

一九四一年,他在《时代精神》杂志发表文章,自述习医经过,曾谈到:“二十年间,岳忽为文艺,忽为教育,忽为武术,忽为医学者,皆非有意求之,悉因病而得却病之法耳,何足述焉。然而岳之如此,始则近乎为我,终则近乎兼爱,为我兼爱,皆孟轲所不取,吾其果近乎杨墨者欤?虽然,杨朱墨翟必欲以其道行者,是有为之为,以视圣人推己及人之心,自然而然者,毫厘千里,吾所志在圣人,亦若是而已矣,岂欲求多艺以自炫哉?”

台湾杨氏太极拳传承人——郑曼青大师

宋美龄曾问郑曼青为何在艺术创作顶峰时期转向行医之路?郑曼青告诉她:“只有在不以艺术为生存之道的时候,他才能够抵达自己的最佳创作状态,使自己侍奉于艺术而非利用艺术。”

郑曼青智慧,岂止聪明两字能形容。正如宋美龄指出的:“艺术和生命一样,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展现他不断延伸的视野。”

郑曼青晚年因有高血压病,其妻常限他喝酒。一九七五年春,郑曼青返台,学生们设宴为他洗尘。据当事者回忆,当晚,郑曼青心情特别好,与学生一一畅饮,虽控制在平日酒量内,但不料因此中风,四天后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五岁。有人在他逝世后第二天,在一篇题为《芭蕉外的才情——郑曼青》的文章中,这样写下—— 长长的庭院里,瘦竹依然在寒风中摇曳;静静的客厅中,一把芭蕉扇,放在墙角,但不见郑曼青打太极拳,不见他盘膝而坐,空留一室冷清……


上一篇:【传统技艺】营口剪纸(营口市)传承人:靳雪芬

下一篇:【传统舞蹈】营口津式高跷(营口市)(市级)传承人:高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