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江南丝竹(杭州市)(国家级)
2018-11-02 16:04
“江南丝竹”又名“丝竹”、“国乐”,是广为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优秀民间器乐,源远流长,素有“人间仙乐”之美誉。有诗曰:一曲丝竹心已碎,梦听余音夜不寐;其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在最早有关文字资料《嘉兴府志》(清? 道光年间)中说:“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之清音,集弦索精华,江南丝竹者也。”清末,杭州丝竹前辈沈寄人编著《 中国音乐指南》(1921年版)说:“我国之有丝竹,即我国乐… …余自幼即耽于此,迄今十余年。”书中还刊有《三六》 、《 花花六板》 、《 四合如意》 等一批江南丝竹曲谱。近年我省又发现了丝竹乐曲《 老六板》 宋代的曲谱,故其历史渊源更为久远。 “江南丝竹”曲调优美醇朴,清心悦耳,轻快明朗,绮丽幽雅,它仅在江南相当流行,近几十年来,还流传到港澳海外,颇得中外人士的欣赏。国际友人,曾誉它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听了“江南丝竹”,好像看到了江南的风景“犹如行云流水,绿波迥漪,连绵不断。各种乐器时现时隐,时杨时柳,时明时暗,断时续,既不强调节奏的一致性,也无“巨浪泼岸’,“惊雷万钧”之势。这些,正是它区别于民间吹打音乐,区别于其他丝竹乐种的不同特点。从而,赋于了它以强烈的个性和浓厚的地方风格。这种“红花与绿叶”适当相配的微妙“化合”因素,揭示了审美习惯的民族性、地方性,及其艺术传统的继承性。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丝竹家王哭之在杭州西湖、孤山东麓的“凌社”,创办杭州早期的江南丝竹组织“杭州国乐社”,演奏大量传统乐曲,还把民间曲牌《玉娥郎》 改编成丝竹曲《 小霓裳》,改编古曲《高山流水》,并加工整理《窃绣鞋》(即《灯月交辉》等曲,形象鲜明,意境盎然,很快传到上海等地。王哭之又与丝竹前辈程午嘉在上海创办了《华光乐社》,开启了沪杭丝竹界大交流的局面。在杭州,当时还有设在原延龄路采芝斋楼上的《雅园》,以及鼓楼和众安桥等丝竹演奏点,似有“风飘仙乐处处闻”的景象,另外宁波、舟山、绍兴等地的丝竹点也很普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丝竹爱好者宋景镰和沈凤泉、顾骏等人在浙江省民间歌舞团乐队,以及许冠亚、沈惠民、唐文虎、王昌国等人在杭州歌舞团民乐队,经常排练和演出江南丝竹,丰富了上演节目,将流传在民间的优秀艺术,搬上了专业的舞台。在改革开放初期,宋景镰、沈凤泉、沈惠民等十一人,在杭州市文联的带领下,组织成立“西湖民乐社(筹)杭州江南丝竹研究组”,由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任艺术总顾问,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改革开放后恢复的江南丝竹组织,经常开展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录制了江南丝竹《小霓裳》、《 三六》、《 紫竹调》、《春江花月夜》、《中板》、《慢三六》等十首乐曲,由中国音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编制了一套四十五分钟的江南丝竹广播欣赏节目,向国内外播放,同时该组接待了美国音频代表团、日本静冈县筝曲代表团,以及朝鲜、新家坡、菲律宾、泰国等文化团体和民间往来共43次。1982年10月由该组沈风泉编纂的《江南丝竹曲选》出版,书中收存29收江南丝竹乐曲,周大风先生为该《曲选》写了题为《民族轻音乐——江南丝竹》一文,作为代序。同时该组接待了美国音频代表团、日本静冈县筝曲代表团、瑞典电视代表团,以及朝鲜、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文化团体和民间往来共43次。l982年10月由该组沈泉编纂的《江南丝竹曲选》出版,书中收存29首江南丝竹乐曲,周大风先生为该《曲选》写了题为《民族轻音乐——江南丝竹》一文,作为代序。同时该组组长宋景濂和著名古琴师徐匡华两人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三首乐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荐,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的“世界音乐集”,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l983年4月该组受到“香港艺术中心”赴港演出及作示范讲座之邀,赴港举办了“江南丝竹之夜音乐会”及二胡、笛箫的江南丝竹演奏示范讲座。接着在杭州、上海、天津、北京作汇报演出。 1985年初该组在沈惠民和顾骏的带领下,参与筹建杭州黄龙洞仿古园的仿古活动,为中外旅游观光者,在黄龙洞风景胜地,零距离演奏江南丝竹,打开了浙江园林史新的一页。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事业,繁荣文娱生活和交流丝竹技艺,在此项实践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旅游者深感“传统的中国音乐令人叹止”。“北京周报”以6国文字报道此况,并将演奏江南丝竹的大幅照片刊登在封面上;浙江丝绸工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相继邀请去学校作了讲座性演奏;全国与旅外华侨中的一批丝竹家纷纷来杭州黄龙洞,欢奏江南丝竹,以琴会友,交流技艺。1987年初,由沈风泉、沈惠民、顾骏、骆介礼等发起组织浙江省东南丝竹社。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传媒变革的冲击等原因,传承久远的“江南丝竹”盛况,正趋衰落。杭州“东南丝竹”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也是杭州市文化部门进行重点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5年,杭州市群艺馆为了保护处在濒危状态的“江南丝竹”,开展了“拯救江南丝竹——杭州高校行系列活动”。2006年杭州市群艺馆张莉等人再次发起组织以“拯救江南丝竹。保护传承中国民间艺术”为主题的行动,即“2006杭州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经过大手笔的活动,一股江南丝竹的热潮正在群众中掀起,在政府部门的重点关心保护下,“江南丝竹”此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我们不能让我们传统的东西失去自己的平台,浙江海宁市石路中心小学走在前面,坚持办好少儿江南丝竹乐队,去年4月举办了隆重的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该队曾在1992年举办的“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和演奏比赛”中,一举拿到“演奏奖”、“创作奖”、“江南丝竹发展奖”和“江南丝竹组织奖”,成绩喜人。2005年10月杭州也有一支少儿江南丝竹队开始萌芽,取名小花江南丝竹队,共8人,平均年龄不足九岁,是全国年龄最小的江南丝竹队,去年5月,该队在周大风先生的带领下,参加“走进音乐殿堂”江南丝竹专场演出,去年月又去宁波音乐厅参加“江南丝竹专场演出”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认可,并获市少儿-比赛银奖。该队由沈惠民训练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