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梨岭山歌(龙岩市)
2018-11-02 14:35
“梨岭山歌”起源于乾隆丙辰年。梨岭村男女老少皆会唱山歌,上山砍竹麻,下田耕作,都以山歌作伴。古时的梨岭村交通闭塞,居住分散,处于半原始生活,山民住的是就地取材小木屋、吊脚楼,夜间照明用竹篾针火。那时家家户户都带童养媳,女人十七八岁一枝花,男人十八十九就当家,这家的男人往哪家跑,追恋心中的美好姑娘,古时追恋不是很直接,常用山歌来比喻,首首山歌带着情,一来一答传情意,所以产生了许多风情山歌。
“山中唱歌随风飘,夜来无事到妹家,郎目(眼)丢来一点意,妹目丢来一枝花”。这道山歌是初恋传情的歌谣。从古到今多少情人传唱过。歌声绵绵穿入云霄,百转千回。男女山上对歌,词语很随意,大都随机应变,对方唱什么,应方自然、纯朴、琅琅上口、韵味深厚,带着乡土浓情飘渺在崇山峻岭,回转在茫茫林海之中。
“栽田郎利打直条,老妹出来取人才,郎唱山歌妹满意,横行直格一排排”。每当插秧季节,在田中拔秧的女人常常与阿哥传情对歌。一排排的梯子田,潺潺流水,歌声、水场、欢乐声交融一片,连绵不绝。田中劳作的男女如神仙下凡,云雾轻轻遮盖了梯田的一片,时而现,时而隐,轻言细语的山歌在排子梯田中川梳。因山歌原汁原味,悠扬婉转,婀娜多姿。
“初一朝,初二朝,妹妹梳头甲郎有,家娘问妹头子止难梳,金钗丢掉找半朝”。这首山歌都在家里唱得,大意是:童养媳与情郎偷情,家娘管不了巧媳妇。
山歌是细腻的情感,乡音乡韵,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青水绿水养育了山歌人。
“山歌一唱真乐人,一刻莫唱头脑晕,唱到日头西边起,唱到鸡毛水底沉”。歌曲表现对起山歌来发泄心中的情感,深沉的思念,含情的表露,乡恋的追求。
梨岭山歌是前人的口头文学,口口相传,她用客家人的语言语调,往往一展歌喉,聊以解闷,解乏。
如今,梨岭山歌已走出家门,以她独特的地方语言、音调,似一股清新之风吹进了北京、福州、厦门、三明、龙岩……并点亮了原生态山歌崛起的希望之光。
2014年11月28日梨岭山歌走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声在教室里回荡。音乐学系的博士生们第一次听梨岭山歌,感觉粗犷,山野味浓,朴素简洁。歌声一次次把她们带入美妙的梦幻山野幽谷。接待岭山歌队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钱茸博士生导师”。博士生们听得认真,记得详细。每展演一首歌后,歌词用普通话、梨岭村方言作对比,一字一句进行分析。她评述“山歌是民族魂,国家的宝!”好好传承。博士生中有一位天真烂漫的“学生会主席”叫“苏杨”,是中央音乐学院“铭乐团”主干,每首山歌她都很感兴趣,一首《梨田歌》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她就会用梨岭方言哼唱,音韵别致。因为梨岭山歌有魅力独具的一面,好记,易学。很多字语跟普通活相近。歌词柔情、大方、通俗。
此次进京展演,是受邀北京炎黄艺术馆首届文化艺术节赴京的。在炎黄文化艺术节展演大厅里,坐满了各媒体、报社新闻工作者,当一首“梅花山歌情飞扬”在树叶声的伴奏中唱起,大厅里响起阵阵的掌声。一位上杭籍的中央女子学院老师叫“黄河”,她是看到北京电视台新闻,知道福建上杭有山歌队参演,来助兴的,她的相机不停的拍,她说:真没想到,家乡还有这么好听的山歌,可贵,可贺!
山歌,是古文化的活化石,需要传承,有传承才能有发展,否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传唱于大山深处,传唱于田间地头,山野水泽,处处伴随着山民的劳动和生活文化瑰宝,与其他许多地域民间文艺一样,也必将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并濒临于失传。
如今,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了,梨岭山歌队成员逐渐迈入夕阳。今天,他们还在坚持,一直奔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