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医药】风雨百年话“齐安”(市级)(厦门市)
2018-10-23 16:08
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齐安堂”由胡印川(印川公 1803—1861年)辟祖屋永盛楼而创,设址福建永定忠坑(今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161年间历经几度沉浮、七代传承,今由胡明越接任“掌门”。据《中川史志》(厦门大学出版社)所载,中川胡氏家族行医制药氛围浓厚,其后裔18000余人有2000多人在闽西、闽南、南洋等地或从医或事药,其中以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最负盛名。胡印川所创的“齐安堂”正是赫赫有名的胡氏中医世家分支之一。
“齐安堂”相传至今,几经风雨沧桑。
胡印川(印川公1803—1861)自幼聪慧,十三岁时就跟随堂伯父白天出外行医、上山采药,晚上背诵医书、学习制药,深得堂伯父喜爱。十八岁起开始负笈行医,手摇串铃,足迹踏遍永定、上杭、连城、武平、新罗等闽西各地。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们所称道,关于他“木屑治病”的事迹仍流传至今。胡印川在永定湖坑村行医时,遇一张姓石匠,常年患胸腹疼痛,医病情严重,胡印川为他仔细把脉后,让他到村里陈员外家讨些锯木屑,配生姜煎汤温服,每日三次,连服半个月。半月后,张石匠果然大病痊愈,众村民无不称奇不一。原来,张石匠由于经常上山采石,风吹日晒,又贪凉饮冷,以致嗳气呃逆,脾胃不和,胸腹疼痛。胡印川刚给陈员外治过病,知道他家正在做白檀香木家具。白檀香性味辛温,为理气散寒之品。据《本草求真》记载:“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避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白檀配伍生姜,温中散寒,相得益彰,药效对症,当然药到病除。众村民不懂医理,以为胡印川仅用废木屑就能治好张石匠的多年顽疾。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胡印川的高超医术声名远扬。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胡印川辟祖屋开设药铺一间。家族浓厚的医药氛围,自己二十五年的行医经历,胡印川发出了“齐力精治,安心益民”的感慨,于是把药铺命名为“齐安堂”。在家谱中胡印川曾这样写到:“以‘齐安’二字命堂名,吾喜工而雅,诚且仁,需志之。”此后,胡印川把“齐力精治,安心益民”定为祖训,并将“齐力精治传家远,安心益民济世长”的对联悬挂在大门两侧。据胡氏族谱记载,“齐安堂”为当时胡氏家族中的一位举人所题。牌匾为紫檀木所制,魏碑体镏金大字,笔锋苍劲。后来,“齐安堂”牌匾毁于“文革”。如今的“齐安”也是魏碑体,由福建省已故的著名书法家许霏所题,牌匾由红木所制,继承了“齐安堂”原有的风格。
“齐安堂”第二代传人胡东汉(东汉公 1826—1889)排行第二,幼随其父,四乡问诊,于咸丰八年(1858年)承父业,接管“齐安堂”。
“齐安堂”第三代传人胡集魁(三连公1845—1917),胡印川之孙,排行第二,自幼顽劣异常,好耍枪弄棒。随着年岁增长,渐明事理,想起父亲谆谆教导:“可养生积德,可济世救人者,惟医药为最”。决心收敛性情,承继父业。由于聪慧异常,医术日益精进,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掌管“齐安堂”。
“齐安堂”第四代传人胡权益(顺元公1866—1935),自幼好医,九岁随父出诊,十二岁抓药,十四岁即独自出诊,深得三连公厚爱,肯钻研,医术精湛,尤长于妇女病、小儿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任“齐安堂”掌门。
“齐安堂”经过四代人齐力精治,规模越来越大。“齐安堂”青砖灰瓦,红漆门窗,临街正门有“齐安堂”横匾,门口两边有“齐力精治传家远,安心益民继世长”的对联。“齐安堂”实行坐堂应诊,店内设一字柜,柜台旁边有一红木方桌,旁有太师椅,为医生应诊的地方;柜台外是病人买药的地方,柜台内正面有一排红木药柜,各药匣上有铜饰拉扣,古色古香;药柜的下层排列着十几个大瓷药罐,每个药罐上都醒目地写着各种中药的名称。在店堂的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场院,场院周围建有八、九间小屋,那是库房和加工药材、配制成药的地方。“齐安堂”药铺是典型的“前店后场”式的布局。
第五代传人胡咸皆(自强公 1886—1948)接管期间,“齐安堂”发展迅猛,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位于海澄、角美的齐安堂药铺,每家门面均有近百平方米。胡氏家族共有12家分号,雇佣伙计近200人,成为享誉闽西、闽南一带的知名老字号。胡咸皆尤其擅长治疗妇女不孕症,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土方、偏方,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研制出成药“补肝益肾丸”、“八味丸”,药方“芎归补血汤”“保孕安胎汤”等。“补肝益肾丸”由人参、白术、当归、升麻等构成,主治脾肾气虚、体倦肢软、子宫下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八味丸”的当归、川芎、芍药等成分,主治虚寒体弱、阴亏虚火等症;“芎归补血汤”包括川芎、五味子、阿胶、白芍、当归、杜仲、人参等,用于安胎清热、预防习惯性流产;“保孕安胎汤”包括当归、川芎、川贝母、菟丝子、黄芪、芍药等,用于安胎、胎动不安,预防流产、难产,治疗妊娠腰腹痛。这些药疗效显著,使不少多年未生育的夫妇喜得贵子,胡咸皆因此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
晚年的胡咸皆,专注桑梓,集毕生的行医治病经验,著有《妇科百问》、《医案偏方》等书,以传后人。
1938年日军入侵,社会动荡,“齐安堂”陷入发展的低谷,接连关闭闽西、闽南数家分号,仅有永定2家分号留存。日寇投降后,“齐安堂”又有3家分店恢复,但辉煌已不复当年。1948年胡咸皆去世,其长子胡芳瑞(1908—1988)继承衣钵。1955年,胡芳瑞响应政府公私合营的号召,“齐安堂”被合并为当地的医药公司。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振兴中医药政策的号召下,胡芳瑞于1979年回到厦门杏林,重开“齐安”药房。胡芳瑞终老后,“齐安”由其孙胡明越接手。
“齐安堂”在经营中突出“诚信”两字,讲究以诚待人,对邻里百乡的病人,不论亲疏近远,尊卑贵贱,一律童叟无欺。“齐安堂”的历代传人,都牢记“齐安堂”的“齐力精治,安心益民”的祖训,对己要求要“德医双馨”,对百姓要做到“安心益民”,对于贫穷的人家还经常减免药费。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得“齐安堂”在百年的经营中,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赞扬。“齐安堂”还注重收集民间偏方并结合祖传药方和实际病情加以改进,为百姓治好了多种顽疾。在永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诚信经营齐安堂,永盛楼里多妙方,土药鲜来又有效,医术高明美名扬”。“齐安堂”药材选料上乘,处方独特,成药制作工艺精湛,药价合理,疗效显著。当地又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要买药,到齐安,能治病,少花钱”。
作为传统的医药世家,“齐安堂”在百年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擅长治疗小儿病和妇女病。其中用于治疗小儿病的成药“珠珀惊风散”(又名“小儿观音散”)和滋阴降火成药“八味丸”最为出名。一直到1960年龙海县医药公司建立了龙海县制药厂,还在继续制造“珠珀惊风散”和“八味丸”等传统成药。
如今,在“齐安堂”第七代传人胡明越的治理下,“齐安”药房成为了一个拥有几家分店、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医药连锁机构。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和国务院体改委主任先后到“齐安”调研,并亲笔题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首百年历史,齐安曾红火过、衰落过、沉寂过,如今正重振雄风,高歌未来。
《齐安堂传统医药》赵建军摄影
传承人-分药01
捣药臼-直径12;高13;碾棍长15
高27厘米
晒药簸箕-大的直径80;小的38厘米
书03
藤药箱-宽32;高22
中医药方抄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