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嘎玛噶赤唐卡画派技艺(西藏自治区)(国家级)传承人:嘎玛德列
2018-09-18 14:5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在今年已经80多岁的嘎玛德列老人身上得到验证。出生在唐卡世家的嘎玛德列从小就耳濡目染唐卡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他外婆的爸爸那一辈起就开始传承嘎玛噶赤派唐卡的绘画技艺,嘎玛德列学习画唐卡也是因为小的时候天天看爷爷在画,加之爷爷的鼓励,慢慢地激发了他的兴趣。而他的父亲西热洛桑和两个舅舅赤列旺修、贡布多吉都是嘎玛噶赤画派最有名的唐卡艺人。
嘎玛德列8岁的时候开始跟着贡布多吉舅舅学习唐卡绘画技艺。最初的训练就是背记《大藏经》里面规定的每个佛像的大小与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每个佛像眼睛的大小、鼻子的尺寸、眉毛的高度以及身与头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嘎玛德列介绍说所有这些全部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丝毫偏差。
画唐卡的第一步就是要依据这些规定在画布上画线,勾勒出准确的框架结构,首先要从释迦牟尼像画起。这一项技艺嘎玛德列训练了整整4年才熟练掌握,“这样的速度相对来说算是快的了。”嘎玛德列说道。
那时候没有电灯,嘎玛德列就点着酥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笔地勾描,有时干脆就借着月光不停地画着。冬天冷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点起柴火取暖,手中的画笔始终没有放下过。很多时候,家里人都睡了他一个人还在画着。嘎玛德列说无论当时条件有多艰难,他都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从小一看到家人在画唐卡就特别喜欢。”
从11岁开始,嘎玛德列的唐卡绘画技艺训练又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制作颜料、涂色以及画背景,这一学就又是6年过去了。在他17岁的时候,嘎玛德列已经将藏传佛教5个教派中成千上万的佛像画法烂熟于心,不光能够独立地完成一幅完整的唐卡作品,还被邀请到青海绘制西藏著名的美郎热巴传说故事,他巧妙地运用9幅唐卡画把这一传说故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从此,嘎玛德勒的名气大振,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唐卡画家。
那时嘎玛德列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里从事唐卡的绘画工作,早上8点开始画一直画到晚上8天,从来没有停歇过。画唐卡已经成为嘎玛德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嘎玛德列最初绘制唐卡时,并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纯粹是凭自己的兴趣坚持一种爱好。“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生活来源完全靠农牧业来维系,养养牛羊,种种地,换一些钱来。”嘎玛德列回忆说当时绘制的唐卡作品全部都是自己保存的,没有形成任何经济效益。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开始有人慕名前来订购唐卡。渐渐地,画唐卡由一项兴趣爱好转变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成为嘎玛德列毕生经营的事业。每幅唐卡作品依据内容的复杂程度和绘画技艺的难易程度,被标上不同的价格。“佛像的大小都是按着《大藏经》上的标准来的,我们的定价绝不能昧着良心。”嘎玛德列指着面前一幅近一米宽两米长,除了正中心的大佛像之外还有30多个小佛像的唐卡作品说道,“这一幅要卖到五六万块钱,但是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就这样,靠着经营唐卡作品,嘎玛德列一家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商业化的运作并没有让嘎玛德列对于唐卡的热爱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打一丝一毫的折扣。在完成客户订购的作品之后,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坚持绘制自己感兴趣的唐卡,珍藏起来从不出售。
如今,年事已高的嘎玛德列已经没有精力像年轻时那样,一天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画个不停。每天能集中精力画上一个多小时,对他来说就算是很不错了。嘎玛德列清楚地知道,嘎玛噶赤派的唐卡绘画技艺是不能到他这里就终止的,他有责任将这项艺术瑰宝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