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苏济川”虫虫歌(宜宾市)(省级)
2018-09-17 16:05
“苏济川”虫虫歌指苏济川所搜集、整理、编创的“虫虫歌”。苏济川,长宁老翁镇人,清末秀才,在长宁寿昌寺(今桃坪乡十字村)设馆教书。他在《虫虫歌》(原序)中说,民国十九年庚午中秋节携小孙孙作儿歌,“使吟咏,但数仅三十六首,意殊嫌鲜,又于次年辛未双十节作十九首以续之。”
2006年9月,“苏济川”虫虫歌被宜宾市政府列入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政府将它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苏济川”虫虫歌在吸取大量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虫虫歌”的基础上,以儿歌体拟人化的方法再现了川南宜宾的风土人情,底层民众的生活习性,极具地域特色。“苏济川”虫虫歌描摹各种飞禽走兽虫鱼,不时总结一些生活体验,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比如借《牛》说生存的艰辛,以《骆驼》喻养儿育女的艰难,以《夹夹虫》说出恶人还有恶人治的道理。苏济川收集的虫虫歌现存55首。
《虫虫歌》是主要流行于四川宜宾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谣。它是目前国内挖掘出的数量最多、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专题类另类童谣。
《虫虫歌》有完整的表现形式,可吟可诵。或单人按拍朗诵,或多人合作吟唱。其形如词,其式如曲,偶用方言,间有衬词。句式每以两个五字句或两个七字句为一句,偶用两个三字句代一句五言句或七言句。其句多用规范对偶成联,用字考究,立意深刻。歌曲内容大多记录了川南风土人情,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描写了自然生态,成为了历史依据,映照了历史的发展,构筑了儿童的精神家园,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文娱生活。
《虫虫歌》有非同寻常的文学水平,有丰富的比、兴手法,是国内罕见的儿歌形式,是难得的幼教资料。同时它也有可贵的独特性,有很高的艺术性,有着鲜明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