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藏典、卡垫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格桑
2018-09-07 14:46
格桑 男 51岁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 传统手工技艺。
2007年,入选国家文化部命名格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围裙、卡垫织造技术的代表性传人。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很有名气。旧西藏时,杰德秀人出产的氆氇、邦典都是进贡之物,但在当时,再有名气、再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没能改变杰德秀人忍饥受冻的艰难生存状态。
杰德秀人家家都有织机,男女老少都会织氆氇、邦典等。若在农闲季节去杰德秀,四处都可以听到那紧张而忙碌的机杼声。
一个冬日阳光温暖的下午,记者来到了杰德秀镇的格桑家,他正在编织着邦典。格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邦典及相关手工艺制造的唯一传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格桑热情地接待了我。格桑说,现在杰德秀的氆氇、邦典等产品不预定根本就买不到,他还接待过几批专门来买杰德秀手工艺品的外国客人,氆氇、邦典等已经远销国外了。
格桑告诉我们,因为杰德秀镇有着独特的水源,这里染出的氆氇和邦典等可以久经岁月变迁而光彩依旧,而且从印染到编织都有着不外传的技术,在西藏声誉极高。格桑自豪地说,在全国只有他一个人会所有颜色的染色方法,祖祖辈辈传下来,外人想学都学不来,最多只能学点皮毛,染色的技术是他独有的专利。
不过即使守着金山银山,格桑以前的日子并不好过。格桑今年已经53岁了,他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自家织出的氆氇、邦典等手工艺品拿出去交易是要担“投机倒把”风险的,那时候只能自己用,或者是送给乡亲们,眼看着守着一门好手艺,日子却过得拮据无比。而且手工织造一幅成型的氆氇或者是邦典往往需要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周围也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如今不同了,氆氇和邦典已经成了很好的东西,以前不挣钱的手艺变成了今天收益很好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