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百戏是指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分茶、又称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抹茶和水通过冲点和搅拌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武夷茶百戏主要分布于闽北一带,以武夷山、建阳、建瓯一带为代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12′-119°12′,北纬26°14′-28°02′之间,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是福建通往全国的主要门户之一。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闽北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峰,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9℃,日照1700至200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适于旅游。闽北在历史上曾享有 “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是中国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制茶工艺,发明了中国印刷史上最早出现的顺昌竹纸和先进的建阳麻沙雕版印刷技术,制造了在中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窑黑釉瓷器。
      武夷茶百戏在唐代已初现雏形,宋代武夷茶百戏的形成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不仅茶具出名,分茶(茶百戏)也十分盛行。宋代武夷茶百戏得益于朝廷的推崇和杨万里、陆游、欧阳修、苏轼等大批文人的推广和传播,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分茶流传。元代诗人许有壬,明代崇安人邱云霄及诗人程敏政的诗文中都有武夷山一带点茶、分茶的描述。清代后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法流传,据清代李卷关于“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的描述,说明当时武夷山仍有点茶法流传,并有茶百戏余韵存在。经过现代人的研究和发掘,终于在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技艺,通过冲点和搅拌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武夷茶百戏所用的原料多为团饼茶,由团饼茶加工成可以用于点茶的抹茶需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等工序,武夷茶百戏的演示步骤主要有候汤、烫盏、点茶、分茶。
      武夷茶百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目前考证的茶文化史上,唯一能使茶汤纹脉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的古茶艺,有别于日本茶道和现代一般的茶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根据需要可在茶汤中形成各种文字和图像,便于表现主题,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欣赏价值。
      武夷茶百戏是盛行于宋代的古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较之日本茶道的历史更加久远,在当今时代对于提升武夷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武夷茶百戏的开展有利提升闽北武夷山一带茶叶和茶具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闽北茶叶和茶具(兔毫盏)的生产和发展。

201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传统戏剧】南平南词戏(南平市)(省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政和、顺昌)(南平市)(省级)